朱棣塑像
1399年,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变,从北平率部队攻打都城南京,受到朝廷和各地军民的顽强抵抗。战争在北平和南京之间进行了四年,其主要战场和行军沿途留下了许多与燕王朱棣有关的故事,至今在百姓口中仍然流传不衰。
据传在禹城城区西南石门王庄,原有一座公主墓,规模很大。墓前有一条甬道,有一座牌坊式石门及石马、石羊、石翁仲等,十分气派。现在墓迹无存。这座公主墓是怎么回事呢?
朱元璋之孙朱允炆登基之后,为了巩固皇位,采纳大臣黄子澄、齐泰等建议,开始削藩,以“贪虐残暴”、“不法事”等罪名逮捕藩王。在先后解决了周王、代王、湘王、宁王之后,眼睛盯上了燕王朱棣。朱棣为了探得虚实,决定险入皇宫弄个明白。
建文元年3月,燕王要准备入朝参拜新皇帝。当时,形势非常紧张。朱允炆的军队已逼近北平城下,燕王随时都有生命危险。但燕王稳沉、冷静,以明朝法规,如期入朝觐见朱允炆。
燕王认为,北平虽然如此紧张,但仍然不得朱允炆心中所想。虽然对其他藩王进行了削减镇压,我乃守北疆门户之重将,拥有精兵二十余万,怎奈何与我?我跟随父皇南征北战,出生入死,经过战火的历炼,兵强马壮,亲率大军屡败北元,谁能小瞧于我?必须亲临京都,摸清侄皇帝对我如何打算。在当时那种形式下,藩王谁还敢见皇帝?但燕王有自己的胆识和谋略,经过一番准备,大张旗鼓的上路了。
虽然燕王冷酷残忍、权欲熏心,但做起事来,却显得光明正大、名正言顺。为见侄皇帝,他做了精心的安排。
燕王经过深思熟虑,决定在北疆挑选良马百匹,精兵五千,带妻女、侍女以及护卫500余人,整装出发。队伍虽然不大,但都是精兵良将。同时,派儿子朱高炽、朱高煦等亲信留守北平。
阳春三月,春风料峭,乍暖还寒。为赶时日,部队不敢怠慢,昼夜不停的急赶路程。行军的艰苦和劳累,训练有素的军人不在话下,而那些手无缚鸡之力的女眷和侍女们难以承受。眼看部队和随从人员就到德州了,燕王妻女提出要在德州寻家客栈住下,稍作歇息,然后继续南下。燕王见爱女玉儿一路颠簸,尽兴玩耍,也已疲惫不堪了,急命大队人马于德州歇息。燕王指派部署在德州柴市街找到一家御和客栈,安排随从人员及眷属住下。而那些士兵沿街休息,就地起火造饭,不得惊动百姓。百姓见燕王大军如此,心中都很佩服。
这天晚上,燕王及妻女住在御和客栈贵宾房内,外有侍卫值夜。燕王见此“御和”客栈字号,觉得南京一行是个吉兆,安然大睡。第二天早晨,爱女玉儿起床后慌慌张张要见父亲,说是昨天夜间因为劳累熟睡,丢了东西。燕王马上召见女儿玉儿。玉儿对燕王说,昨天夜里由于过分劳累,睡得很沉,什么也没察觉。第二天清晨起来,梳洗时发现父亲所赠一对玉簪丢了。燕王心里明白,此玉簪乃异族进贡所得,为和阗玉簪,十分珍贵。但他物无失,贼人之为玉而来。燕王认为,值夜护卫没有察觉,又没留下任何痕迹,可见贼人艺道精湛、轻功高超,非一般蟊贼,很有来头。但眼下情势紧迫,大局为重,不要为物误了拜朝日期。遂劝女儿,丢了也罢,以后再弄一对更好的,此事暂时搁下。
于是,燕王整肃部队、清点人员,准备马上起程。此时来了一个蓄发和尚,蓬头垢面,衣衫褴褛,口中念念有词,好像是专门找茬而来!燕王心中装有大事,急于赶路,虽见此人拦路,也不予计较。再说燕王是信佛之人,见此贫僧如此可怜,便让人给些斋饭、银两。但此和尚传话说,非要见燕王,为燕王占卜!燕王虽一生笃信占卜,但此时实在不方便,催促大队人马赶紧上路。传话人对燕王说,那和尚答谢燕王所赠盘缠,送燕王一句话:“失玉即失玉,玉为玉行哀,首佩银金乎?此乃王命也!”燕王听罢,脸色阴沉了一会儿,落下了两滴眼泪。因为燕王知道玉儿自幼患有痨病,欲发怒时,和尚却不见了踪影。随即唤爱女玉儿同乘一马前行,小女玉儿心里十分高兴。至于那蓄发和尚,据说就是辅佐燕王当上皇帝,陪伴朱棣终生的谋士道衍所遣,是来拍马屁的:“王”戴“白”帽,岂不是一个“皇”字?至于那盗玉之贼,与和尚无任何干系。
燕王朱棣的大队人马很快从德州过平原向南进发,沿城西官道南行,进入了禹城境内。阳春三月,本是春暖花开、柳青草绿、暖和温柔之季节,此时却北风大作,寒气袭人。公主乃金枝玉叶之身,受不住寒冷,加上路途劳顿,丢玉之后心情不好,突发暴病。偏野乡村无名医神药,不多时便一命归阴了。爱女病逝,朱棣虽然十分悲痛,但情势太急,无暇妥善安置公主的丧事,只好稍作交代,留下一名亲信和部分人马处理后事,自己和大队人马就匆匆奔南京去了。
话说这亲信在禹城地方官和父老乡亲的协助下,按照当时明代礼制,把丧事办得还算得体。墓地十分阔绰、气派。墓前有一条甬道,在甬道上修建了一座牌坊式石门,甬道两侧有石马、石羊、石翁仲等。当时的墓地建筑,后来在文化大革命中破“四旧”,被砸掉了,今天已无任何墓迹留存了,只是在墓地旁边有个村庄,叫石门王村,至今在其周围一带仍有公主墓故事的传说。
传说终归是传说,真实的历史还需学者考证。
□方景德 口述 记者 孙良玉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