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60年代初德州第一辆公交车。
原古南门处,现明月湖一角。
原古南门处。
德州老城的各个城墙周围,都有着数不清的典故和传说:西城墙由于离京杭运河比较近,见证了德州漕运的繁华和皇帝南巡、高官途经时的无限风光;东城墙也由于黄天霸与窦尔敦的传说故事和城墙内驻守满清将士的一些故事和传说而闻名;就连向来显得偏僻的北城墙都有“因为犯太岁而常年不开”的传说;作为“朝阳门”的南门所在的南城墙周围,又经历了哪些历史的变迁,又有多少沧桑故事呢?
◎几度风雨:南城墙的历史变迁
德州老城的南城墙位于现在的东方红路上,它西起城隍庙市场西南角附近,东到人民医院西南的工商银行附近,长不过几百米。却见证了无数的历史事件。虽然“九达天衢”的牌坊并未修建于此,京杭大运河也离它有一段距离,但它的地理位置却仍然不容忽视。
在古代的历史中,这里是文化的圣地。南门外巍峨的关帝庙是民间习俗、建筑艺术、宗教信仰等多种文化元素的结晶;城墙东首的雁塔上标记着历代德州籍文化名人和清代考取功名的人的名字,是德州文化界的圣地,古代文人的荣耀之地。城墙本身也代表着一种杰出的建筑艺术。南城墙,是德州高层和民间数千年光辉灿烂历史文化的见证者。
在近现代的历史中,这里多次成为战争的风口浪尖。清末义和团运动兴盛的时候,离这里不远的药王庙就成为了义和团聚集的地方。1900年7月,义和团首领、陵县书生薛登奎曾在药王庙带领几百名拳民聚义,扬言进城暴力抵制洋教,并在这里与前来增援的清军拼杀长达四个小时之久,最终因寡不敌众而失败。1946年解放德州之战中,这里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突破口。为了攻打这里,八路军将士们在玉皇阁等据点经历了艰苦的战斗。1946年6月10日晚,南门被突破,八路军进入城内,德州很快就宣告解放。在两次历史事件之间,中国的近代史上,很多大大小小的军队都曾在这里激烈交火。南城墙,是德州近代历史血雨腥风惨烈斗争的亲历者。
在德州大地上巍峨屹立了千百年后,1951年-1958年,南城墙悄然退出了历史的舞台,这里变成了一条道路;1967年这条路被拓宽,铺成沥青路面,此后又不断向东向西延伸,成为城市的主干道。这条路就是东方红路。这里是德州最早铺上沥青的交通主干道之一,也是最早迎来公交车的道路之一,直到现在,这条路两旁仍然尽是最重要的行政事业单位。它的东端一直延伸到陵县境内。这条由对德州来说意义非凡的南城墙延伸出来的道路,正在以新的姿态,继续发挥着它对城市建设不可替代的作用。
◎南城门西:从“百货一零”到城隍庙市场
德州的商业在新中国成立后发展很快,那时的“百货一零”就建在南城墙西端,现城隍庙市场一带。有老人回忆说,那时的“百货一零”,修得有点像人民大会堂。尽管楼层并不高,但在那个几乎全市都是平房的时代,它的雄伟也足够引起人们的注意。
也许是这里的建筑设计没有中心,似乎不太适合商业经营,在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这里就改做了抗大展览馆,在后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这里的名称就是“抗大”或“展览馆”,后来改为市文化馆。“百货一零”则东移100米,搬到了现在的东方红路与解放路交叉路口的西北角。
如今,城墙、“抗大”和“一零”都已经变成了历史,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脑海,这里已经成了城隍庙大市场的南门。城隍庙大市场从开始营业至今也已有20多年,成为在德州人人皆知的小商品批发集散地。在它的周围,还有东方红布匹批发市场、温州服装城等一大批货物批发集散地,这里距离火车站又很近,所以成了一个人来人往,热闹非凡的地方。
◎南城门下:侯宝林曾在此演出
南城门处曾有过一个非常雄伟的关帝庙,建在南门城内瓮城的城墙上面,高高在上,这就决定了关帝庙的地位,关帝庙香火旺盛,仅次于永庆寺,自地面登上关帝庙大门,需攀登很高很高的台阶,自下面看庙堂需仰视。每逢九月初三,关羽生日那天,这里举办施经庙会,善男信女蜂拥而至,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战争年代,这座关帝庙是重要的防守阵地;新中国成立以后,这座庙宇被拆除,就在附近建起了一座人民影剧院。在没有电视和网络,连收音机都不太多的年代,这里成为了当时老百姓少有的娱乐场所之一。建成后,这里不但迎来过无数的观众,留下了无数的掌声和笑声,也迎来过很多著名的演员,甚至表演艺术家。据一位曾在文化馆工作的老人回忆,1950年夏天,他曾经接待了一位不同寻常的客人——后来成为最著名的相声艺术大师之一的侯宝林。
当时已经有些名气的侯宝林身着土布做成的中式裤褂,脚穿布鞋,俨然是一副老解放区农民的打扮。他不但在影剧院进行演出,还主动找德州文化馆的相关负责人进行交流,了解德州曲艺事业的发展情况,并诚恳地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议。
除了侯宝林之外,郭全宝等著名演员也在这里进行过演出。后来,这个剧场也消失了,剧场原址处进行过各种商业和休闲的探索性建设,现在是集商业、休闲和景区为一体的“观湖城”。
◎南城墙外:从护城河到明月湖
德州城的老城墙外本来是有护城河的。随着历史的向前推进,护城河有的河段早已消失,有的河段已经被改造成暗渠,南城墙外有一段护城河则非常幸运的保存了下来,并被继续开发,挖宽、延长,改变了形状,变成了现在明月湖的一部分。
如今,城墙早已不复存在,护城河其他部分已经湮没不见,保存下来的一段也已经完全看不出护城河的影子——它少了守卫城池的功利之感,少了战争时尸横遍野的惨烈与冷酷,变成了现在秀丽宁静的明月湖。面对着明月湖那娇小秀丽的身姿,很多人恐怕宁愿相信它是来自于那个与后羿、嫦娥、明月与玉兔相关的遥不可及的美丽神话,也不愿相信它来源于刀光剑影、血雨腥风的战争。不过,它的前身至少为它增添了一份神秘的历史感,因为千百年前,月光就曾在这片小小的水域之上留下它美丽的倒影,如今尽管水面周围早已是天翻地覆、沧海桑田、物是人非,明月的倒影依旧倒映在这片小小的水面上,似乎在刻意表达着古人诗句中“多情恰似总无情”的意味,这难道不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吗?
◎德州雁塔:早已消逝的“文化高地”
在德州老城南城墙的东首附近,曾经有一座不同寻常的建筑。它是一座塔,但却不是宗
教建筑;它不是文庙,也不是学校,却成为了德州城重要的文化地标。它就是德州雁塔。
据史料记载,这座塔建在城墙之上,占地面积44平方米,八角七层,楼阁式砖石结构。塔高30米,内部砌石,刻有德州籍名士的大名,所以俗称“题名塔”。清康熙年间,户部侍郎田雯曾捐资修复此塔,补题清朝科名于坊塔,并作《题名记》刻于塔上,以振文风。这座本来只是“登高眺览,装点河山”的并不太高的塔,因此而声名远扬。这也许是明代万历四十年(1612年)它的修建者知州孙森未曾料到的。
1950年,这座屹立了338年之久的名塔永远地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如今早已杳无踪迹。塔身上深深刻入石头的所有的名望、光荣与富贵,如今都已化作明月湖畔的浮云,飘然不见,只有清澈的湖水,穿越了无尽的历史,依旧在微风中泛起微微的鳞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