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虎拳与花杠舞

黑虎大屯的黑虎拳

    武城县老城南2华里处有个全县最大的村庄——黑虎大屯,也称“南大屯”。黑虎大屯(即南大屯)位于京杭大运河武城段运河东侧,村庄历史悠久,由三义、三合、南屯、后庄、小屯五个小自然村组成。清代初期威震运河两岸和京津地区的戊子门就发源于此村。戊子门即戊子拳,该戊子门世代有掌门人,这里人民世世代代辛勤劳作,崇文尚武,子承孙继,使戊子门这一神秘古老的武术世代相传,发扬光大。戊子拳由于注重实际应用,以赢人为目的,因而又称黑拳,意思是“手黑”,专门研究打人招数,讲求出手必胜。戊子拳有三趟戊子拳、五趟单拳(衣衫母、水浒拳、金刚拳、翻拳、黑虎拳)。戊子门不同于其他流派。少林以刚见长,太极以柔见长。少林讲究力大、劲猛、快速。太极讲究顺其自然,戊子门则吸取两家之长,刚柔相济。少林以拳法为主,太极以掌法为主,戊子门以指力见功。
    在器械方面,戊子门比其他流派也有许多独到之处,戊子门的主要兵器有戊子鸳鸯钺、黑虎枪和四连镗及鱼镰进枪。
    黑虎枪,与其他流派的区别不仅仅是在皂缨上(戊门子的枪为黑缨),主要在招式上。与少林不同的是,少林讲究枪扎一条线,快速敏捷,戊子门讲究扎为枪,卧为棒,甩为鞭,变化多端,神鬼莫测。
    四连镗属戊子门的独家奇门兵器,不在十八般兵器之内,不仅招数独特,而且份量重,为劲大力猛者使用。
    鱼镰进枪(杆3尺3寸、镰刀长7寸),镰刀与杆用链连接,刀削对方手足,链绕对方兵器,使敌无法还手,继而进身倒枪攥点穴。是专为配合点穴用的器械。
    戊子拳从招式到练法都有它自己的独到之处,既学习借鉴、贯融了其他武术门类之长,又有一套自己独创的打法。如戊子拳的散打一百零八手,便是以梁山一百零八名好汉的名字命名的。
    戊子门与少林、太极有着相辅相成的渊源关系,可以说戊子门是在少林、太极的基础上经过创新发展探索出来的一家武术流派。
    据传,戊子门始于雍正年间。雍正四年,清帮头目翁雍、钱坚、潘清与清政府签订合约,承接了南北运河上清政府的一切漕运业务。那些往来于运河上的船夫平日里野蛮惯了,又有青帮的保护,又冠上官运的头衔,更加肆无忌惮,地方政府惧他们三分,沿途祸害百生,人们苦不敢言。黑虎大屯位于运河岸边,时常受到漕帮人的骚扰,戊子门创始人孙宏如,一次看见自己的西瓜地被漕帮人连偷带踩弄得乱七八糟,老人望着将要上市的西瓜被漕帮人践踏,忍无可忍,回家拿来黑虎铁枪,找漕帮的人算帐。望着滚滚北去的河水,老人怒火填膺,将铁枪插在运河沿上,向漕帮的人挑衅。据说有一少林俗家拳师恰巧路过此地,见一杆铁枪直对河心,心中气不过,一纵身跃上岸来,欲夺黑虎枪,孙宏如见来人落地无声,非是一般人物,起身抱拳施礼。少林拳师还礼后,报以冷言相激,二人言语不和,交起手来,从上午打到月出西山,没分胜负。孙宏如跳出圈外道:“朋友,天色已晚,让我尽尽地主之谊,略有薄酒,休息一下,明天再战如何?”少林武师抱状拳还礼,连说:“痛快,痛快。”酒席宴上,二人对饮到天明。孙宏如方知眼前这位高手乃少林俗家高僧,云游天下,以武会友,去遍黄河南北,从没碰上过对手,今天遇到孙宏如,二人都有相见恨晚。高僧逗留在黑虎大屯,切磋武术,取长补短,共同研讨武术的精深奥妙。
    少林寺俗家高僧走后,孙宏如把与少林高僧切磋中学到的少林之长,按戊子门的套路加以研究,使自己的武技更为精进,独创了自成一家的武术流派——戊子门。

黑虎大屯的花杠舞

    多年来,武城民间流传着一句歌谣:东屯的嫁鼓,南屯(即黑虎大屯)的杠,饮马庄的扎彩匠。是说老武城一带文化艺术最出名的三个村庄。
    已被批准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项文化艺术——武城花杠舞又称“抬花杠”,就发源于武城的黑虎大屯(南大屯)。这是武城县老城南大屯一带群众性的民间舞蹈艺术,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它是民间百姓自发性的娱乐形式,它历史悠久风格独特是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
    当地民间相传,明代弘治年间,武城县一带连年大旱,地不生禾,树不长叶。
    到了四月二十八早上,人们突然发现,武城城东娘娘庙上空飘起一片祥云,一仙姑立于云端,手提花篮边走边撒鲜花,所到之处万物复苏,稼禾生芽,果树开花。
    仙姑飘到南屯村上空降落,后不见踪影。于是人们奔走相告:此乃王母娘娘显灵,让女儿下凡来拯救这方生灵。人们崇敬仙姑,后又在南屯修了一座气势宏伟的大姑庙,祭祀崇拜,香火不断。四月二十八为大姑出嫁之日。    “抬花杠”便是由人们抬着大花篮去祭祀大姑和大姑出巡演绎而来的一种活动。抬花杠者手舞足蹈,集舞、乐、武一体,逐渐形成了这独具一格的表演艺术形式。
    过去每年四月二十八前几天,人们抬着由扎彩匠制作的栩栩如生的纸女神大姑骑着纸马出巡,让大姑巡视武城一带农村,祈求大姑保佑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百姓能过上好日子。出巡队伍阵容庞大,还有东屯的嫁鼓队等角色配合演出。嫁鼓少则20面,多则几十面,鼓点一致,丰富多变。花杠少侧 4台,最多18台 。花杠队员迈着舞步同时表演,气势磅礴,绚丽壮观,热闹非凡,如过喜事,深受群众喜爱。
    至今,每年元宵节或重大喜庆场合花杠舞都进行表演。花杠舞动作粗犷豪放,形式为两人一抬杠。杠杆为弹性较强5米长的木杆,中间为二尺见方的杠柜(即花筐), 杠柜上扎3至4米长的竹苗、绢化、纸花,挂四串铜铃,顶端竖一枝鸡毛掸子,下挂红布华盖,合成一体意为“吉星高照”。抬花杠不能用手扶,只用头、肩、背,靠颤力变换动作。主要技巧有:顶杠、转肩、换肩、转背、颤背、蹲步、挖步、轻步等。表演时均由4人两班轮换,上下场均由武术动作巧妙接换保持表演的连续性。表演者要求有较强的腿功、头功坚实的功底。舞蹈动作归结为:“脚步沉,膝微弯,小甩走,大甩转,骑马蹲裆全身颤。”形成了规范的表演套路。
    因武城花杠舞历史悠久风格独特,引起国家文化部门的高度重视。1984年中国舞协将花杠舞录像,作为珍贵的文化艺术资料保存。1992年,武城花杠舞被收录到中国ISBN中心出版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一书中,成为国家艺术学科重点研究的项目。同年9月,武城花杠舞在中国沈阳国际民间文化艺术汇演中荣获优秀节目;1996年参加山东省委宣传部、文化厅举办的齐鲁民间广场艺术展演中荣获“黑牡丹”奖。2009年,武城花杠舞现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它是德州市民间舞蹈艺术中的一枝奇葩,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它定会绽放得更加艳丽夺目。

□韩风声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