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唱千年的运河船工号子

根据运河船工号子改编的歌曲运河小调首次演出

崔珠坤 杜佳
    京杭大运河的开通,便利了南北货物的运输及相互的沟通交流,由此诞生出的运河文化也丰富多彩、源远流长。
    当时,山东德州是重要的漕粮中转站,有几个重要的码头,其中武城县就是运河流经处,有其船工的劳作点。正因为此,武城县诞生出灿烂运河 文 化 的 载体——运河船工号子。
    2006年 ,运河船工号子列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始于元代
    武城有近百个村庄濒运河而居,自元代此运河成为全国漕运大动脉后,做船工成了武城人谋生的一条重要出路。
    武城运河船工号子始于元代,鼎盛于明清,直至1978年漳卫南运河断流,随着水运的废止而衰落。据老船工们讲,明清两代,运河上来往船只络绎不绝,船工号子此起彼伏,打篷、拉纤、摇橹、撑篙等各种号子声响彻云霄,形成了“南来北往船如梭,处处欣闻号子歌”的热闹景象。
    运河虽水流舒缓,但船只运行仍需船工撑篙、纤夫引绳。为了调动大家的情绪,协调节奏,取得最大拉力效果,船工号子便成为最好的口令。运河船工号子一般是一个人领唱,其他人应和。领唱者要根据船行的状态、位置、环境,唱出不同的号子,并把握号子的轻重缓急。遇到上行艰难或是急转弯时,领号人音调悲壮地一声高叫,和声调也紧跟着上行二度,然后节奏更加强烈,领与和衔接紧凑,气息急切,配合默契,不知不觉大船闯过了关键水段,驶进安全水域。
种类繁多
    武城运河船工号子大体分为十一种:
    1.打蓬号。船只逆水航行时首先要将蓬升起,开蓬时就唱打蓬号。
    2.打锚号。船只两头都有锚,起船时要先打起锚,这时号工领唱,船工应唱,这就是打锚号。
    3.拉冲号。船在直行航道中,为使船靠惯性前行,纤夫们要卯足劲前冲一段,这时要唱拉冲号。
    4.拉纤号。逆水航行时,纤夫要拉纤,一般小船有六七把纤,百吨位要用十三四把纤,这时号工要唱拉纤号——起号和行号。
    5.撑篙号。为使船顺利又迅速转入正航,这时号工唱起撑篙号,船工撑起长篙随着号子将船开动,向前撑行。
    6.撺篙号。因下航时速度较快,为行船安全,必须左右撺篙来应付河道中随时出现的险情,此时唱的号子叫撺篙号。
    7.摇橹号。在河道宽阔、水面平稳时,此时一边摇橹,一边唱着摇橹号推动船体前行。
    8.绞关号。枯水季节,河水浅,此时就用绞关的办法把船拖过浅滩。绞关号就是绞关过程中唱的号子。
    9.警戒号。主要用于夜晚或大雾天,为防止船与船之间发生危险而唱的号子。
    10.联络号。与警戒号基本相同,但用途不同,联络号是用于船上船下和船与船之间进行联络用的号子。
    11.出舱号。船到目的地,船工舱中卸货所唱的号子就叫出舱号,也叫劳动号子。
亟待保护
    武城运河号子是中国劳动号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代武城船工集体智慧的结晶,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它直接体现出船工们的劳动情绪,并伴随着船只从起航到收航的各种劳动场面,凝聚着他们的聪明才智。
    1965年前后,随着运河水源的不足和轮拖的替代,船工行业渐行消失,船工号子也随之湮迹。在运河船工号子已不复闻的今天,追根寻源及时抢救,是挖掘民间艺术,弘扬历史文化的需要,也是当代人义不容辞的神圣使命。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