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历
夏延致,1962年1月生于临邑县德平镇。
青岛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纤维新材料与现代纺织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副主任、山东省功能纤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山东省高校海洋生物质纤维新材料重点实验室主任、青岛大学阻燃纤维研究所所长。是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及三等奖、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香港桑麻纺织杰出青年学者奖获得者,材料学山东省“十一五”重点学科带头人。系中国阻燃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化学会高分子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防护服研究会副理事长。
4月17日,是个晴天。一大早,位于青岛市市南区宁夏路308号的青岛大学校园里,众多学子行色匆匆,迎着朝阳开始了一天的学习生活。
顺着一名学生指引的方向,记者来到一座5层建筑面前,入口处“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几个大字格外引人注目。在5楼的一间办公室,一位儒雅的学者正埋头于一堆资料与纤维样品中,他便是记者此行的采访对象——青岛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夏延致。
夏延致这个名字,外行人或许会感觉陌生。而在纤维新材料领域,这却是个不能不提的名字。他从读大学开始,便涉足这个领域,36年来,专注不移、不断突破,成为该领域的先驱与权威专家,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及三等奖、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山东省技术发明一等奖、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见到记者后,夏延致热情地打着招呼,口音中仍带有家乡的味道,他说: “虽然工作生涯大多在青岛度过,但我却是土生土长的德州人。”话题就从老家说起。
善学习、爱实践的少年
夏延致1962年出生于临邑县德平镇, 16岁之前,他一直生活在那里。不得不说,夏延致童年、少年时期经历了一个个特殊的节点——出生时三年自然灾害刚刚结束,上学时文革浪潮已经袭来。这不是一个适合安心学习的时代,学校经常停课搞运动,教学活动难以正常进行,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夏延致 “开发”出一套别样的学习方式。
“那时候流行学工学农,经常要到地头、工厂劳动,大多数人会嫌累,我却很兴奋。”夏延致说。据夏延致回忆,小学时他就经常专注于自己动手制作铁环、木枪等属于那个年代的玩具;读初中时,他迷恋上木工,锯、斧、刨、凿等工具用得得心应手,放线、下料、打卯、开榫等有模有样。做手工、木工都是考验耐心的活儿,年少的夏延致自然经历过很多挫折,每每做坏了,他就重来,一遍遍地返工,最终总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他告诉记者,老家里至今仍用着他高中时亲手打造的方桌和小座椅。那时候的夏延致或许不会想到,如此不起眼的爱好与实践会在未来给自己莫大的帮助。
1978年,高考制度恢复后的第二年,夏延致作为临邑二中当年唯一的上榜生,考入了原山东纺织工学院 (现已并入青岛大学)化学纤维专业。有意思的是,早在1977年,刚读完高一的夏延致就在老师的鼓励下参加了一次高考(那时候高中为两年制,政策允许成绩优异的高一学生提前参加高考)。只不过当时报考的是文科,夏延致落榜了,他笑言,那次高考的最大意义,是让他明白了自己还是适合 “学好数理化”。
在1978年,化学纤维绝对是一个崭新的领域,夏延致坦言:“当时也谈不上什么热爱不热爱的,只觉得选择这一行了,就得干好。”不曾想,这一干,就是3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