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德斌的面箩人生

自制的工具从大箩圈上裁出小箩圈

一只面箩高约12厘米

箩底紧绷才好用




王奇庄大集上,白德斌正在向顾客介绍面箩

    面箩——一种传统的生活用具,有大小之分,小面箩用来筛选面粉,大面箩用来筛选高粱、芝麻、小麦、稻子等谷物。以前农村用石磨磨面,面箩的用途比较广泛,家里吃的玉米面、小麦面都是通过面箩一遍遍筛选后食用。目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使用面箩的人越来越少,只有在农村部分人家还保留着用面箩筛谷物、面粉的习惯。
    德州晚报全媒体记者 周建新 摄影报道
    6月19日,在陵城区徽王庄镇王奇庄大集上,记者发现一个卖卫生纸的摊位上摆着几只面箩,摊主是位年逾古稀的老人。经了解,这几只面箩就出自这位老者之手。
    老人名叫白德斌,家住距王奇庄大集3华里之外的王解村,今年恰好70周岁,从事张面箩这一传统行当已经50余年。“我是从18岁下学后跟父亲学习做面箩的,我们家是从爷爷那一代开始从事这一行当,到我这里是第三代。不过社会发展太快了,再往后就不好说喽!”白德斌老人心情复杂地说。
    说话的工夫,一位50多岁的中年妇女在白德斌老人这里花15元购买了一只面箩。据白德斌老人回忆:“我初学张面箩的时候每只三五块钱,每天可以卖十来只。现在虽然单价高了,但是每天能卖两三只就算不错了,总体销售额反而下降了。”
    面箩虽小,但是制作过程可不简单。记者跟随白德斌老人来到他的家中,他所在的王解村是一个拥有2000余人口的大村。
    回到家中,来不及歇息的白德斌老人开始张面箩。他告诉记者:“每次只要在集上卖了,回到家之后就要制作出来补上,才能不耽误第二天赶集。”
    裁箩圈、钉钉子、张箩底、紧箩底,工序虽然不多,但是每一个环节都不容小觑。据了解,现在的箩圈都是半成品,采用柳木板,省却了原来木匠活的锯、刨等环节。
    白德斌与记者交谈时,手里并未停歇:“判断一只面箩好坏的标准就是箩底的紧绷程度,好的面箩用上个几十年都不会坏。”
    大约1个小时的时间,一只面箩制作完毕,白德斌老人将它递到老伴手中,随着肢体的晃动,玉米面经过面箩,轻飘飘地落下来。
    白德斌老人不得不承认,自己的这门老手艺在这个时代不太吃香了,他的顾客已经越来越少了。
    而出现在周围十里八乡大集上的白德斌老人,也开拓了自己的新业务——卖卫生纸。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