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表现江南美景的画作,诗意浓浓,很见功底。
画案前的作者,土生土长的天津人,有着典型北方男子的外形。
不知道的人,很难将画与人联系在一起。
生长在北方,却对江南水乡情有独钟。熟悉天津著名画家郭凤祥的人都知道,他魁梧的身材下,藏着一颗沉静的、诗意的心。
与风景对话40余年
在天津美术界,郭凤祥赫赫有名,认识的,敬而仰之;不认识的,也都“未近幽兰苑,已闻王者香”。
外人看来,郭凤祥的人生“太顺了”:1980年毕业于国内八大美术学院之一的天津美术学院;毕业后直接分配到天津美术学校从事教学工作,培养了20届学生;在天津美术界最顶峰的两个单位天津美协、天津画院工作过且都担任领导职务。
“不管在什么工作岗位,都要踏踏实实、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踏实、平和,是郭凤祥给人的第一印象。他的画和他的人一样。
大学学的版画,画了40多年油画,近年来又主攻水墨画,无论哪一画种,郭凤祥都不断探索,力求形成自己的风格,他说“画画是需要动脑的”。在这三类画种中,他感情最深的是油画,成就最大的是油画,入选全国美展的作品也都是油画。他说,画油画时,往调色板上挤颜色,心情是愉悦的,会立即投入到创作中。
郭凤祥回忆说,他在上世纪70年代初学油画时条件很艰苦。那时很穷,画画也很随意,别人写日记,他画日记。他喜欢油画,尽一切所能去搜罗关于油画的画报、画集、画册等,认真临摹名家作品。没钱买油画的材料,就画水粉画。他工作很早,考上天津美院之前,在砖厂干活,超强度的劳动之余,拿起画笔释放心底的诗意情怀是他每天的重要安排。每天下了班,他就骑着自行车带着画具到外面画风景。
画风景,是他从那时到现在一直在做的事情。
“画风景是有原因的,当年狭小的屋子没有地方可以摆放静物,也没钱买静物,为了把色彩练好,只能自己走出去画风景。”郭凤祥说,土坯房、马车、牲口等都是他的画中物,当时的天津水上公园后门、天津大学、南开大学的校园等都是他的“绘画基地”。在外画画的时候,能碰见很多画家也在那画风景,他们有时会做示范,能学到很多,这种种的机缘奠定了以后画风景的基础。
他很享受与风景对话,一做就是40多年,并将持续下去。
独到的笔触,独特的小景
郭凤祥画的风景,创意独特、宁静抒情。
在画油画的过程中,他走遍各地去写生,江南水乡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水乡给人的感觉本身就是特别宁静的,这正与郭凤祥的性格契合。近年来,他以江南水乡为题材,创作了许多水墨山水画。
人们这样评价他的水墨画:“与同样题材的作品不同,那不是小桥流水的俊逸,不是黑白对比强烈的爽朗,她朦胧,飘渺,有自己明确的风格特征。其后才知道,这幅画不是偶一为之,她体现了深思熟虑后的方向选择,是谋而后动的成果。”
郭凤祥说,他不喜欢一成不变,婺源、周庄等江南的美景用油画表现对他来说似乎“不尽兴”,2001年,他开始试着画水墨画。画作中,小溪潺潺绕村庄,绿阴深树鸟关关……他以深厚的绘画功底,以及多年来对多类画种的感悟结合,画出了一种独特的、自然亲切的诗性意境。
他的水墨画融合了版画、油画的风格,与传统的中国画有一定的区别。“版画的黑白更适合表现画面,色彩方面则借鉴了油画的色彩。”郭凤祥熟知水彩画使用色彩的技法、版画黑白的处理方法,他把这些巧妙地结合到水墨画中,将画西画的技巧与传统中国画的意境相结合,作品给人的感觉看上去更现代。
从习惯的油画板转而在宣纸上画画,慢慢熟悉的过程也是他不断增加新内容的过程。他运用自己独到的笔触,形成了一幅幅独特的江南小景。他对自己的作品不是自我欣赏,而是不断突破,还在不断地对水墨画进行探索。
带着诗情画意来德州
受德州慈善书画院院长刘文利邀请,郭凤祥近日来到德州。
德州是天津的近邻,对于德州,郭凤祥并不陌生,他来过德州多次。在郭凤祥看来,现在的德州和10多年前相比,可谓日新月异。
郭凤祥之所以受到众人敬重,不仅仅在于他平和低调的为人,更在于他扎实的绘画功力和永不满足的“探索心”。他始终保持着创作状态。不管走到哪里,看到自己有感觉的画面,他就赶紧拍下来。他对美景的选择,是带着几十年来练就的“油画眼光”来选择的。
在德州期间,早上遛弯看到的鸟儿绿树,傍晚斜阳映衬下的草地,都被他拍照定格,留存在了手机中。他将把这些美丽的瞬间都用画作来表现。
郭凤祥的笔触是诗意的,他的这种诗意也影响到了德州。今年下半年,郭凤祥将在德州举办展览。
【人物简介】
郭凤祥,1952年12月生于天津。1980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版画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天津画院原副院长,天津美术家协会理事、原副秘书长,天津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多年从事油画、水墨画创作。主要作品有:油画《那个年代》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油画《走向胜利》入选建党80周年全国美展;油画《太行春早》入选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发表60周年全国美展;油画《暖冬》入选第十届全国美展;水墨画入选《中国画名家邀请展》。众多作品在全国刊物上发表。德州晚报全媒体记者杨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