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宪利:38年磨砺见证黑陶传奇

拉坯

雕刻

蛋壳陶

王宪利将手拉坯工艺做到通体0.3毫米极限

淋泥,让胶泥成型并有了固体的生命

用100目面箩过滤掉泥土中的杂质

    近日,王宪利荣获“德州工匠”称号,并被授予“德州市五一劳动奖章”。王宪利是“德州黑陶”的创始人,他从1979年从事黑陶研制,38年的时间里,他一次次攻克中外陶瓷史上没有经验可鉴的新课题,发明无釉开片陶、窑变彩云陶、窑变玛瑙陶、紫檀陶、古铜陶等工艺,开创了自成一派的“宪利窑”。
    5月3日,记者采访王宪利时,他正在自家院子里烧制陶器,他说:“个人奋斗几年,能一生有饭吃,再奋斗几年,就会有所成就。如果用一生的精力去钻研,那么,我将是这个行业向前发展的推动者。”
    1963年,王宪利生于德州市芦庄村,长于运河河畔。1979年9月,芦庄村成立了由市、乡、村三级联营的德州市工艺美陶厂,聘请寇维军做技术指导,芦庄成了中国现代黑陶的发源地。该厂以生产工艺花盆为主,黑皮陶为辅,产品底部有“德州芦陶”的印记。
    1983年,寇维军带领马淑荣、王宪利等创建研究所,这年招了十几名工人。1984年下半年,寇维军离开研究所,由王宪利担任设计,并对研究所负全责,他通过不断的努力,使黑陶品种由二十多个增加到六七十个。这个时期,他研究出了表里如一、透黑如漆的真正的黑陶,从而使价值极低的表皮黑而胎里灰、时间久了而氧化成灰陶的“黑皮陶”退出了历史舞台。
    1986年,是德州黑陶事业卓有成效的一年,王宪利通过学习,了解到远古黑陶分纯黑陶和黑皮陶两种,龙山文化典型代表为纯黑色的手拉坯蛋壳陶。“这种陶薄0.3至1.2毫米,薄如蛋壳而得名,市文物部门的李开岭老师曾拨给一块原始的蛋壳陶片,对于黑陶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最精确的依据。”王宪利说,通过反复的实验,他率先在全国挖掘出这一绝世工艺,并达到通体0.3毫米的手拉坯极限。
    1987年1月15日,研究所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办展览,这是德州历史上第一次进京展出黑陶,展出非常成功,各大媒体争相报道。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谷牧在观看展出后,挥笔写下“龙山新风”的赞誉。德州黑陶一夜之间名扬天下,从此,黑陶制作工艺也从德州走向全国。“当时,只有大约200件展品,展出的前三个月,我又做出了100多件高质量的展品。”王宪利说,制作展品的时间里,他吃住在研究所里,拼了三个月,烧窑、筛选,选定了展品。“黑陶做得再好,也只是对五千年中国古文化的复制。如果要推陈出新,创造现代陶瓷史上的辉煌,该在哪里突破呢?”这是王宪利思考了多年的问题,他踏上艺术求索之路,足迹遍及全国各地,拜访名家大师,研习制陶工艺,相继发明了无釉开片陶、窑变彩云陶等,多项创新工艺均多次获得全国金奖。
    德州黑陶寄托了王宪利的哲思、悲悯和希望,更饱含着他对德州这片土地难以割舍的情怀。谈及坚守38年的原因,王宪利坦言:“一份责任。德州黑陶是在我手里‘红’起来的,我有责任传承它、发扬它、创新它。”
    德州晚报全媒体记者胡兵摄影周建新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