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河辛村建起"乡村记忆馆" 2000多老物件让人"记得住乡愁"


记者 汤锦瑶 通讯员 朱倩倩 王俊生 摄影报道
  老式电话、缝纫机、二八大梁自行车、织布机、竹筐、耙子、土炕、耧车……这些老物件,现在都已经很少能够见得到了,而在禹城市辛店镇沙河辛村的乡村记忆馆中,陈列着2000多件这样的老物件。“乡村记忆馆”分为家风家训展厅、情境展厅和世纪展厅三部分,通过带有历史记忆物件和富含激励意义的图片、文字,记录着沙河辛乡村发展轨迹、民俗风情。这些近年来少见的老物件,在乡村记忆馆中被放上了标签,勾起人们浓浓的追忆情怀。
1.火炕、锄头、镰刀,乡土特色浓郁
  走进馆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沙河辛村民的正能量照片——温馨的全家福,好婆婆、好媳妇等家庭模范,爱岗敬业、勤劳致富等先锋模范;此外,还有各种承前启后、历代相传的箴言家训。榜样的力量、家训的警句,引人深思,催人上进。
  乡村记忆馆中最吸引人们眼球的,是农村火炕、老式锄头、镰刀等生活用品和农业手工业器具,这些展品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使人回想到早年的沙河辛“抬头沙迷眼,走路陷脚腕;风吹嘴含沙,浑身飞沙粘”的艰苦岁月。
  “在我们建馆过程当中,发生了很多感人的事。以这个织布机来说,我们这里有位老人,别人听说她有这个织布机,高价来收购,她没有舍得卖,但是听说我们建这个馆后,80多岁的她就主动给我们送来,并给我们安装上。”指着馆内一架老式织布机,记忆馆负责人李成强介绍说。
2.唤起老人记忆,拓宽晚辈见识
  据了解,乡村记忆馆成立于2014年9月,近200平方米,这里的藏品都是当地村民提供的,从经济价值上看,谈不上价值连城,但正因为是当地村民提供的,是以反映地方民俗生活为亮点的,因此这些乡土特色鲜明的老古董足以唤醒人们儿时的记忆,也足以让一些后生晚辈们开开眼界。世事沧桑,这些散见于民间的物件都是宝贝啊!
  村民王正花来到这个村已经四十多年了,在这里经过一生中最艰难的岁月,更享受着现代化的幸福生活,亲身感受着农民生活变化,见证着时代变迁,更为记忆馆的建设跑前跑后地忙活着。“看到老家具,就想起那时候的艰苦生活来了,那时候经常挨饿,也吃过野菜,现在的生活很知足也很幸福。”
3.为了“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乡情”
  辛店镇为什么要建这样一个乡村记忆馆?
  2014年2月,禹城市辛店镇被确定为“乡村连片治理”试点乡镇以来,大力改善村容村貌的同时,以乡村文明行动为引领,着力打造“生态、宜居、幸福、文明、和谐”社区,持续开展以村训、家训传承为重点的村风传统教育,以勤俭、诚信为重点的四德文明教育。
  建设这个乡村记忆馆,在展示和记录村史的同时,让村民特别是年轻一代更好更全面地了解这方水土,了解村情村风,使之成为“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乡情”的载体工程。
延伸阅读>>今年辛店镇8个村庄将改造
  2014年2月,禹城市规划局参与了对辛店镇“乡村连片治理”工作,对张焕、前赵、张西尧、西梁、苏庄、沙河辛、陈楼、大秦8个村庄在村容村貌上提出规划意见,完善整治方案。这些村庄开展以“三清五化”(清理粪堆、垃圾堆、柴草堆,开展硬化、净化、亮化、绿化、美化工程)为内容的连片治理。
  受益人口达3080人。项目总投入2075万元,其中省财政奖励1000万元,市、县财政配套500万元,整合其它资金539万元,村民投工投劳36万元。2015年,辛店镇启动新一轮“乡村连片治理”试点项目的申报工作,选择8个乡村进行项目建设规划。
  禹城市规划局规划设计院积极配合辛店镇政府推进“乡村连片治理”规划工作开展,经前期现状调查,实地勘测,在基础资料收集完备的前提下,现规划方案正在进行中。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