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钦常和他的白玉鸟。
作为农业大市,养殖业是很多农民赖以为生并发家致富的手段。在历史上,德州也涌现出了夏津白玉鸟、平原鸽子、德州驴、宁津蟋蟀、黄河鲤鱼等特产。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曾是德州标签与符号的特色养殖发展如何,往日的辉煌今天是否重现?
近日,本报记者将走访我市多个县(市、区),记录下我市这些“活特产”的前世今生。即日起,本报推出专栏——寻找德州“活特产”。 如果您的家乡也有这样的“活特产”,欢迎与本报记者联系,电话 : 18653465983,本报记者将前往采访报道。聊起白玉鸟,夏津县双庙镇吴庄村的吴钦常会讲起很多故事。这位曾登上央视《致富经》的主人公,拥有20多年的白玉鸟养殖经验,经历了白玉鸟从盛到衰,再从衰到兴的跌宕过程,成为夏津这一独有“活特产”的见证者。
一对白玉鸟,一份历史传承
吴钦常最津津乐道的故事,是24年前他结婚那天,母亲送给他了一对白玉鸟。对于吴庄人而言,白玉鸟是个特别的家当,也是份特殊的传承。
在吴庄人口口相传中,自从有了这个村落,就有白玉鸟。吴钦常说,祖辈是明朝初期从安徽迁徙而来,那时村子里就有白玉鸟。如此算起,当地白玉鸟饲养史已有600余年。
据民国年间《夏津县志》记载:“雪雀,黄白两种,亦有花者,通称白玉鸟。”作为观赏鸟,白玉鸟体型小巧,鸣声婉转,清脆悦耳,曾是达官贵人把玩之物。相传,后来白玉鸟作为贡品上贡朝廷,得到皇帝喜爱,从此名震天下,成为珍贵鸟类。
说来也奇,白玉鸟仿佛就是夏津独有的“活特产”,只有夏津的气候与水土才能让它代代繁衍,走出夏津便失去繁殖能力。习性招人喜欢,加上这种独一无二性,使得白玉鸟在市场上极为抢手。正因如此,吴庄几乎家家户户有养殖白玉鸟的传统。母亲在儿子结婚时送出一对白玉鸟,也是在传递一个朴素的想法:只要有这么一对宝贝,儿子以后就不会饿着。
上世纪90年代,一对鸟能卖到近百元
上世纪90年代,是夏津县养殖白玉鸟的黄金期。在每月工资只有几百元的那个年代,一对白玉鸟的价格能卖到70块钱。而且根本不愁卖,不用去市场,天天有鸟贩子上门收鸟。
白玉鸟之所以不愁销路,是因为几乎全部出口。夏津的白玉鸟经过鸟贩子送到天津、广州两大埠头,然后直送到东亚、东南亚等国家,在当地的宠物市场极受欢迎。
在这种背景下,夏津县很多农民选择养殖白玉鸟,由于当时该项养殖尚不在统计之列,所以并没有官方的数字。根据吴钦常的保守估计,全县大大小小的养殖户肯定过万。
彼时的吴钦常,凭借母亲送的这对白玉鸟,第二年就成了15对,后来又成了40对、70对……从1996年后,他的养殖规模已经突破了100对。
纵使如此,吴钦常还常常后悔,当时养少了。
那时,吴钦常的心思还不在养鸟上。作为一名农民,他还是习惯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养鸟的事情由爱人打理。起初,看到同村有人已经干起了专业养殖,他心里犯起了嘀咕:农民不种地光靠养鸟,万一卖不出了怎么办,吃啥喝啥?
但是一年下来,吴钦常发现,他种的八亩地收成,还不如爱人卖出的80对鸟值钱。看着自己力没少下,却挣得不如养鸟多,吴钦常狠下了心,决定放弃种地,一心养鸟,规模随之逐年扩大。
连遭打击,白玉鸟濒临灭绝
然而,进入1997年之后,白玉鸟的身价一年不如一年。
先是席卷东南亚的金融危机,使得国外订单骤减,养殖户面临有鸟卖不出的困境。随后的几年里,非典、禽流感等疾病“接踵而至”,这些传染病对于养殖业无疑是致命打击。既无法出口,又无法运输,更无人购买,一时间,夏津白玉鸟从巅峰坠入谷底。
短短几年间,白玉鸟的价格从一对上百元跌至一对15元,销量和价格双双锐减。到了2003年,全县八成养殖户扛不住赔本的压力,纷纷退出。那时的吴钦常,也重新捡起了农具,回归了田地劳作。
眼看着让农民们脱贫致富的白玉鸟,却要就此消失,吴钦常很心疼。他和爱人商量,无论市场怎么样,他们也要把白玉鸟坚持养下去,不能让有着数百年历史的白玉鸟绝在这一代人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