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担当奉献彰显榜样精神——
我市选树劳模工匠活动综述
我市举办各项赛事,不断加大技能人才梯次培养力度(资料图)。记者郭庆萍摄
□本报记者刘臻本报通讯员程颖慧马强张圣祺
4月27日,德州市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市劳动模范和大德工匠表彰大会举行,会上为受到表彰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奖章和工人先锋号获得者,山东省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德州市劳动模范和大德工匠代表颁奖。多年来,他们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无私奉献,书写出彩人生,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直以来,我市各级工会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坚持以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为核心,在积极维护职工权益、加强劳动保护监督的基础上,不断健全完善劳模评选机制,积极发掘、选树先进典型,用一个个鲜活的模范事迹凝聚起广大职工拼搏奋进的磅礴力量。
扎根基层一线勇担当作表率
“今年推荐和评选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奖章和工人先锋号,省劳模和先进工作者,市劳模和大德工匠,重点推荐先进制造业强市12条关键产业链企业负责人和一线高技术技能人才,涉及高端装备、食品加工、高端化工、医药等领域。”市总工会党组成员、副主席刘伟表示,此次推荐和评选秉持向基层一线普通劳动者倾斜的标准,突出了普通劳动者的广泛性和代表性。
近年来,我市把关注点放在长期工作在生产、科研、教育、农村一线,在平凡工作岗位上作出突出贡献,具有时代特色的普通劳动者身上。今年接受表彰的200名市级劳动模范和大德工匠人选中,企业一线工人和专业技术人员有70名、科教人员有28名、农民有36名。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金牌“焊将”程平,来自华能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德州电厂。他25年如一日,完成焊接技术攻关20多项,自主创新钴60“司太立硬质合金真空水冷堆焊修复工艺”新技术;省劳动模范、山东迈特力重机有限公司技改达人公法宾,攻关大型横梁三孔同轴技术难题10余项,为企业创效近千万元……在他们身上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立足于基层平凡岗位,依靠勤劳和智慧,铸就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勇于创新、甘于奉献”的精神丰碑。
聚焦先进制造业强市,市委、市政府深入实施“人才兴德”行动,出台《关于实施“德州工匠”建设工程的意见》《德州市引进培养高技能领军人才奖励实施细则》,将“齐鲁大工匠”“齐鲁工匠”纳入政策支持范围。不断加大技能人才的梯次培养,将“德州工匠”由每2年评选30名,扩大到每年评选50名左右,每人一次性资助1万元。正是一项项利好政策的出台,让一个个劳模工匠典型涌现。目前,全市共有大国工匠年度人物提名人选1名、“齐鲁大工匠”3名、“齐鲁工匠”13名,选树“德州大工匠”8名、“德州工匠”218名,示范带动各级各行业选树工匠人才2900余名。
近年来,全市各级工会组织开展了“劳模美、劳动美、工匠美”系列主题宣传活动,加大对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宣传力度,大力宣传劳模先进事迹。2019年以来,成立劳模工匠宣讲报告团,开展劳模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宣讲活动,讲好劳模故事、讲好劳动故事、讲好工匠故事。顺应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充分发挥新媒体作用,综合运用全媒体方式、职工的语言、艺术化形式,构建网络传播平台,扩大劳模影响力,弘扬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社会风尚,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积极搭建平台助力劳模出圈出彩
把匠心像一粒粒种子般植入职工队伍,让“做专、做精、做细、做实”的工作作风蔚然成风,我市扭住了职工技能大赛这个“牛鼻子”。近年来,市总工会始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紧扣市委市政府“工业强市、产业兴市”战略部署,加大工匠人才培育,助力产业转型发展。以“当好主人翁建功新时代”为主题,广泛开展劳动和技能竞赛,着力打造一支技术过硬、攻坚克难、又红又专的高技能职工队伍。
从籍籍无名的小工,到山东省“技能兴鲁”职业技能大赛农业行业(农机修理工)全省第一名,山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山东省劳动模范王小明坦言,自己的成功离不开全市职工技能大赛的磨砺。“技能大赛给我们普通职工提供了最好的展示舞台,让我们有机会跟高手过招,不断提升自身技能。”
德州市职工职业技能大赛、首届“技能兴德”职业技能大赛……几年间,我市连续组织8届职工职业技能大赛,每届设置市级一类竞赛20项,市级二类竞赛不少于30项。大赛从最初的传统制造业延伸到现代服务业、新兴产业,形成了“培训、练兵、比武、晋级”四位一体的职工技能大赛长效机制,带动万名职工学技术、练技能、作贡献。除此之外,全市还开展各类技能竞赛3290场次,参赛职工达51万人次,选树市级技能标兵728人,授予市五一劳动奖章(标兵)592人,选树县市区和产业工匠285名。
让劳模精神落地生根,重中之重是培育好创新的土壤,搭建好立足的基石。为更好地发挥劳模和工匠人才在技术交流、技能传承、技术创新方面的领军作用,市总工会早在2015年就以大中型企业为重点,以劳模高技能人才为核心,组织开展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创建工作。2022年,我市依据市委人才办出台的《德州市工匠工作室认定管理办法》,每年遴选认定德州市工匠工作室不超过10家,每家市财政给予一次性资助资金5万元。目前,我市共命名市级劳模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108家,德州市工匠工作室10家,推荐命名省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22家。据不完全统计,各级创新工作室完成创新项目千余项,获国家专利526个,创造直接经济效益约7.4亿元。
落实关怀机制激发劳模热情
“感谢总工会对我们劳模的关心,让我感到无比温暖。”全国劳模宋磊是临邑县扶贫办的工作人员。56岁的他身患尿毒症,却在与病魔作斗争的同时依然奔走在乡村建设一线,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劳模无比伟大,劳模也需要关怀。市总工会每年为市级及以上困难劳模申报困难帮扶资金,给予暖心慰藉,不断提升劳模管理服务工作实效。高度重视劳模困难帮扶工作,落实好各级劳模专项补助资金使用和生活困难补助工作,将各项劳模待遇政策落到实处,重点做好职工老劳模、农村老劳模帮扶工作,切实解决好劳模困难问题。2019年以来,市总工会争取中央和省、市财政劳模专项资金471.9万元,广泛开展困难劳模帮扶、慰问送温暖、健康体检等,实现劳模关爱常态化。对400名困难劳模给予344.5万元补助,及时解决实际困难,让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关爱。
当前,我市出台了劳模工匠关怀及创新激励政策,做到让劳模、工匠在政治上有荣誉、经济上有待遇、社会上有地位、工作上有保障、生活上有关爱,帮助他们解决好生活上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不断在优化服务上做实事、出实效。市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朱秀彦说,关心劳模、爱护劳模、帮助劳模是党和政府的一贯政策,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更是德州工会组织的本职工作。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我们将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政治站位,自觉融入大局,引领全市广大劳动者继续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为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不懈奋斗。”朱秀彦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