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报特约评论员 李群
发挥数字化在文化艺术领域中的作用,加快成果转化,推进“艺术+科技”深度融合;鼓励各地非遗传承人开展并参与网络直播培训,用直播、电商等工具创造经济效益……今年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拿出“金点子”,助力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传下去,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
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最好的方式就是让它回到民众之中。今年2月,山东启动文化体验廊道建设,亮出了沿黄河、沿大运河、沿齐长城、沿黄渤海、沿胶济铁路线“四廊一线”文化体验廊道建设的蓝图。听到文化之声、看见文化之美、领悟文化之韵,看得见的文化热潮在齐鲁大地席卷而来。事实上,传统文化就像一个生命体,只有跟人建立了紧密的共生关系,才会焕发活力,才会薪火绵延。今天,我们不仅能在博物馆,感受传统脉搏,亦可以在纵情山水之际感受文化的魅力,在行路中看到文化未来发展的方向。越来越多的公共文化服务活化传统,让传统文化照进更多人的内心,将文化自信刻写在社会生活里。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创作优秀文化作品,“传”是关键一环。有历史延续性的“传”,才有更具生命力的“承”,文化创新才有根基。非遗穿上“新衣”,融入时代之中,绽放光彩;舞蹈《唐宫夜宴》,用婀娜多姿的舞姿生动展示大唐盛世文化;舞剧《只此青绿》的恬淡优雅,似乎每一帧都是画。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以更“美”的方式走进生活。眼下,越来越多的人投身于文化传承,他们脑洞大开,富于奇思妙想,他们脚踩大地,将传统与现代对接,让“老古董”潮起来。应该说,“活起来”的不仅是文化遗产,更有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的历史记忆。优秀的传统文化会说话,星汉灿烂的中华文明也展现摄人心魄的魅力。
有人说,“凭什么文化自信?就凭传统文化中的精品。”我们的文化自信有“根”,这个“根”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积淀。背靠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金山,正确运用新的技术、新的手段,激发创意灵感、丰富文化内涵、表达思想情感,优秀的传统文化将展现更充沛的中国气派、中国风范。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犹如璀璨明珠,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一种文化,能支撑一个民族走过几千年的沧桑岁月,肯定是有缘由的。传世的文物、典籍、非遗技艺等,是中华文明存续流传的载体,当我们对话历史,就能体味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美”。文化在手,江山向美。我们紧跟时代、推陈出新,促进文化繁荣,筑起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为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