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德州大剧院、德州体育馆周边碧水环绕,丛林披金。记者王志伟摄
□本报记者郑东岩本报通讯员赵晶
生态保护亮点举措
■设立12个业务专业委员会和2个保障专业委员会,解决了职责边界不清、攻坚合力不强的问题,构建了“大环保”格局
■出台 《德州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确定了“1+13+N”预案体系,进一步提高重污染天气会商、预警、处置和应对能力
■先后建设空气质量监测超级站、颗粒物源解析实验室、预警预报平台,实现大气监测133个镇街全覆盖
■2016至2018年,连续3年德州大气 PM2.5浓度实现 15%以上改善,2019年PM2.5改善幅度为1.9%,居全省第1位
11月14日,记者在位于庆云县城北的清水河畔看到,两侧河岸植被茂盛,河水清澈,居民在河岸散步休闲。可是在以前,这是条臭水河,也是困扰群众的“心头病”。自2016年以来,庆云县陆续实施雨污分流改造、紫金湖湿地公园等项目,从根本上解决城市黑臭水体问题,实现了碧水绕城。昔日的臭水河变成今天的景观带,只是我市“十三五”期间生态环境改善的一个缩影。“十三五”期间,我市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紧紧围绕建设京津南部、山东北部重要生态功能区定位,加快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驰而不息聚焦污染攻坚,巩固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成果,坚持靶向发力,科技支撑,加快推进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使得污染指标持续下降,城市更加生态宜居。
完善体制机制,全面加强生态环境治理体系
近日,山东省生态环境委员会办公室工作简报第3期刊发了题为《德州市县两级环委会实体化运行效果明显》的文章,对我市经验做法进行了推广。文中指出,德州调整加强市、县两级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并实体化运行环委会办公室,有力推进了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2017年,我市在全省率先成立市级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2019年6月,我市调整加强市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市委书记、市长任“双主任”。环委会办公室实行“专职综合协调+兼职谋划指导”的“双主任”模式。市委组织部从全市选调18名同志到办公室工作,实行办公独立、管理独立、经费独立。 13个县市区对照市级架构模式同步成立相应组织机构,市县两级环委会办公室139名干部集中办公,全市自上而下形成了统筹协调、牵头推进、督办落实的工作机制。设立12个业务专业委员会和2个保障专业委员会,解决了职责边界不清、攻坚合力不强的问题,构建了“大环保”格局。
武城“共享工厂”的成功经验先后被央视、新华社报道,引起广泛关注,这是我市坚持宣教先行,为生态文明建设营造良好氛围的生动事例。全市生态环境部门及时挖掘整理市县两级通过环保督查倒逼企业转型升级的典型事例,讲好德州环保故事。坚持细分受众群体,设计编印《详解新环保法》等系列宣传读本,借助各种活动,在社会公众中广泛发放。用好新媒体矩阵,宣传德州环保特色。截至目前,德州环境政务微博粉丝逾83万,累计发布文章7.4万条。
坚持目标导向,巩固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成果
据德州市生态环境局提供的数据,今年1至10月,我市空气优良天数比例64.3%,同比增加14.3个百分点。今年境内南运河已达到Ⅲ类水体标准。
良好生态环境是发展的潜力和后劲。全市各级各部门以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的担当和作为,驰而不息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聚焦重点时段,秋冬季在应急预案、减排清单执行落地上持续发力,春夏季在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攻坚上持续发力。聚焦重点区域,针对空气质量排名靠后的县市区、乡镇(街道),在定点帮扶、专项治理上持续发力。聚焦短板弱项,在压煤减煤、扬尘防治、机动车及非道路移动机械常态化管控上持续发力。聚焦重点因子,在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协同减排上持续发力。 2016至2018年,连续3年德州大气PM2.5浓度实现15%以上改善,2019年PM2.5改善幅度为1.9%,居全省第1位。
在蓄水保水、处污能力、水生态循环、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上实现新突破,打好碧水保卫战。 2017年以来,境内5条主要河流断面21项全指标达到V类标准,2019年国控断面水质提升优良水体比例居全省第2位,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居全省第2位。目前,全市人工湿地面积达到5720亩,每日可处理水量43.4万吨。
做好“点线面”结合文章,打好净土保卫战。在点上,重点防控全市6个化工集聚区地下水污染。在线上,加强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危固废收集转运处置“全链条”规范化管理。目前,全市处置危废能力每年19.3万吨,在建项目2个,满足产废处置需求。在面上,完成238个重点行业企业用地信息采集和风险筛查,对其中33个地块进行详查。
强化科技支撑,加快推进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
近日,按照国家、省相关要求,我市出台最新版本的《德州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确定了“1+13+N”预案体系,规定了在不同级别预警条件下涉气排放源要采取的应急措施,助推进一步提高重污染天气会商、预警、处置和应对能力。
治理环境污染,不仅要做到驰而不息、久久为功,而且要做到精准细致、有法可依。近年来,我市着力抓好精准治污、科技治污、依法治污,加快推进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
突出精准治污。我市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把脉问诊,确定了“压煤、抑尘、控车、除味、增绿”的治理路径。借助国家“一市一策”课题组攻关力量,针对德州大气污染的成因和来源进行精准解析。开展“一行一策”“一厂一策”研究,实行差异管理、精准管理。针对重污染天气过程,形成了“事前研判、事中跟踪、事后评估”的跟踪研究工作模式,实现了大气污染防治“短期应急”和“长期改善”相结合。
突出科技治污。我市先后建设空气质量监测超级站、颗粒物源解析实验室、预警预报平台,完成55处河流水质自动站、30处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建设。 2019年新布局101个乡镇空气站,目前实现大气监测133个镇街全覆盖。成立移动源污染防治中心,运用遥感监测系统,实时监控过境重型柴油车辆。
突出依法治污。2016年出台《德州市大气污染防治管理规定》,这是德州具备地方立法权后出台的第一部政府规章,也是国家赋予设区市地方立法权以来,山东地级市制定的首部大气污染防治地方规章。2019年出台《德州市扬尘污染防治条例》,成为省内地级市制定的首部关于扬尘污染防治的专业性法规,全年降尘强度同比下降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