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琪:书为心画 贵有胸襟

书为心画 贵有胸襟——记入展全国书法篆刻展的青年书法家王雪琪

□本报记者任立松

人物简介

王雪琪,1994年生于淄博,现居德州。山东艺术学院书法专业硕士,导师于明诠。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获奖情况:第十二届全国书法篆刻展入展;山东省青少年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书画大赛书法组一等奖;党史国史教育书画大赛书法类三等奖;“山东出版传媒杯”首届山东省大中小学生大赛大学专业组一等奖;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书画大赛成人组获一等奖;山东省第六届书法篆刻作品展览入展;山东省高校师生基本功大赛优秀奖;第四届山东省青年临书大展入展;德州市第三届书法篆刻大赛入展;山东省女书法家作品展入展;第二届山东青年书法(篆刻)小品展入展。

不久前,“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展”“第27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分别公布入围名单,我市7人入围“三大国展”,创下德州历史之最。7人当中,年龄最小的只有25岁,这个人就是王雪琪。眼下,她是山东艺术学院书法专业硕士研究生二年级的学生。

10月25日,王雪琪在她兼职的德州一家书法培训机构接受了记者采访。眼前的她,相貌清秀、语气温婉,一说起话来,眼睛带着笑。她入围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展的作品是一件大字行书条幅,起伏跌宕的章法、汪洋恣肆的行笔,让人很难将其与这个安静沉稳的小姑娘联系在一起。

事实上,在外人眼中,王雪琪安静内敛;但在熟悉她的人眼里,这是一个内心充满激情的人。常年习字,练就了她沉稳的性格,但在内心深处,她对书法艺术有着火热的追求。“只有内心充满激情,才能在掌握纯熟的技法之上,展现行书的行云流水、气贯长虹。 ”王雪琪说。

在书写中感受汉字之美

王雪琪年龄不大,但接触书法却有19个年头了。她的姥爷、姥姥酷爱书法,幼年时,每当两位老人写字,她都会在一旁静静地观看。有时候,还自己拿起毛笔,有模有样地写上几笔。“小时候,写字是唯一能让我安静下来的方法。 ”王雪琪告诉记者,正是看到这一点,在她6岁时,妈妈就将其送到一家书法培训班。“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潇洒与曼妙,带给我别样的乐趣,让我向往、沉迷。 ”从一开始接触书法,王雪琪就表现出极大的天赋。最初,父母只是想给她培养一门兴趣爱好,但随着王雪琪书法技艺的日益精进,父母开始对其有意识地培养。

2008年,正读初中二年级的她,在家人的建议下,决定做一名书法艺术生。从那时起,练习书法成了她每天的必修课,有书法课时,她每天要练五六个小时;即使平时,每个晚上也雷打不动地练习2个小时以上。

系统的课程、高强度的训练,加上灵透的悟性,她的书法水平突飞猛进。不管是中考、高考,她的艺术分都名列前茅。考大学时,她报考了德州学院,继续攻读书法专业。期间,她的作品先后入展第二届山东青年书法(篆刻)小品展、山东省第六届书法篆刻作品展、山东省女书法家作品展、第四届山东省青年临书大展,并获得山东省青少年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书画大赛书法组一等奖。

本科毕业后,她考入山东艺术学院,师从于明诠教授,“从小就喜欢书法,后来越写越爱,到现在一直没有停下来,我打算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 ”王雪琪说。

课余,王雪琪一直坚持在德州一家书院当书法老师,在她看来,兼职书法老师一是为了提高书法的技法,教学相长,另外也可以补贴平时的开销,目前已有3年时间。

“急就章”入围国展

“三大国展”作为艺术界规模最大、最有分量全国性艺术展,每年都汇聚当代中国最优秀的美术、书法篆刻、摄影艺术作品。入围国展,是每个艺术家梦寐以求的。

但在准备参展作品时,王雪琪却遇到不小的波折。

在展览开始前 1个月,王雪琪就开始着手准备了。起初,她打算创作一组篆书册页。为了参展,从选纸到选笔,从书写到最后装裱,每一个细节都不敢忽视,为的就是把最好的作品呈现在评委面前。为此她多次往返德州、济南,购买了最好的笔墨纸砚。而为了更好的诠释作品,连册页里每页的纹路都精心设计、自己绘制,整整耗费了半月有余。但最后还是由于装裱工艺的限制,导致作品未达到预期的效果,让王雪琪深感遗憾。

她知道,这幅作品入展的可能性不大,但还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投了稿。但国展每4年才一届,王雪琪左思右想还是不放心,在距离截稿的最后5天里,她决定再创作一件最擅长的大字行书条幅,冲刺一下。

在书写内容上,王雪琪选用了杜甫的诗作《梦李白二首·其二》。这首诗是杜甫写给挚友李白的即事感怀诗,句句发自肺腑,字字凄恻动人,沉重的嗟叹中,饱含着殷殷情谊。

在灿若繁星的众多书法大家中,最让王雪琪倾心的是黄庭坚、王铎,这两个人的书法,均以纵横奇倔、峻险洒脱见长,非常适合表现杜甫这首诗作的意境。王雪琪便结合这两个人的用笔特征,以王铎为底,参以黄庭坚之意,以灵动的运笔,伸展的章法,加上自己的创造灵感,连着写了两个通宵,每一遍都是一气呵成,每一遍写完之后,她都会寻找不足,再加以改正重新书写。

在创作过程中,她秉承“师古而不泥古”的古训,既融入王铎的“开放性”创作理念,结构上保留细腻的控制与纯然的理性,并参以“涨墨法”,增加作品的视觉感染力;章法上,则选取黄庭坚所开创的、具有建筑般特征的章法理念,连续性运用长画,使作品更具整体感,再通过大小、曲直、轻重、缓急的对比来寻求整体的变化与秩序。“行书最难的地方就是能将一种书写的气韵贯穿到底,所以每一遍都要重新写,不可以断开,才有可能完成一幅好的行书作品。 ”王雪琪说。她一般在晚上创作,“晚上比较安静,有时写着写着灵感就就来了,而这种灵感是稍纵即逝的,必须牢牢抓住它。 ”直到第三天早上的5点,彻夜未眠的王雪琪终于写出了满意的作品。

那段时间,她的室友每次起夜,都能看到王雪琪房间亮着灯。室友劝她休息,她就像没有听见一样,已经完全沉浸在创作的幸福感里。功夫不负有心人,这幅行书作品从全国12368件作品中脱颖而出,入围最后的281件参展作品。

入围国展后,王雪琪写下这样一段感慨:“四载一届,有荣幸哉。孙过庭曾言:达其性情,行其哀乐。不愤则不作矣。愤而慨,慨而书之。此作以觉斯为底,参之山谷意,求笔法之变化,章法之伸展,以抒胸臆。然吾虽不能尽其意,亦是尽全力赴之,未留憾也。 ”

书法就是创作者的“心事”

对于将来,王雪琪有着明确的打算,她决定考博,继续深造。她认为,书法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越学习越觉出自己的欠缺和不足。

她表示,自从读了书法研究生,才找到了研习书法的方向。“要想写好书法,不仅需要扎实的书写技法,还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研究生这两年的学习,我发现读书越多,越能理解一些作品的内涵,越能领会书法大家为何运笔、如何运笔,对于在书法造诣上的提升有很大帮助。 ”王雪琪说。

王雪琪告诉记者,书法不能无病呻吟,而是书家通过书法表达内心真实的情感,使作品更具生命力。她的导师于明诠教授曾鲜明地提出:“书法不是‘物件’,不是‘东西’,而是书法家的‘心事。 ’”这句话,一直被王雪琪奉为圭臬。

对于这次入展,王雪琪表示,在高兴之余,更多的是激励,“国展 4年一次,对于我们来说是一次盛事,我相信每个喜欢书法的人都在期待,能够入展不仅仅是实力的表现,也是对我的鞭策。接下来,我将从书法的文化底蕴方面进行研究,增加书法作品的精神内涵和厚重感。 ”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书法艺术的海洋广阔无垠。王雪琪表示,她要立足当下,保持“永远在路上”的心态继续前行,努力走得更远。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