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根
远者悦来,居者皆宜。
再次来到羊城,感觉印象里的“北上广”那“高大上”的距离感似乎没有那么强烈了。几年没来,虽然城市面貌更加现代化、国际化,但在这里,“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同样可以感受梦里水乡。
镜头一之广州图书馆 乡愁有多深,家谱就有多长 位居世界城市图书馆前列的广州图书馆不仅位处繁华,更是馆藏丰富,但吸引笔者的却是一个小展厅。
来到北楼的9楼,拾级而上,青砖墙、满洲窗、古色古香的明式家具……一份岭南人家的雅致风韵扑面而来。这里是广图的广州人文馆,重点收藏地方文献和地方名人专藏,包括名家、名门的著述、文献和藏书。
最让笔者眼前一亮的是这里的“家谱查询区”。该区由广州图书馆与美国犹他家谱学会合作设立,共有家谱8000余册。目前,馆藏的本地家谱均已转化为电子资源,提供市民查阅。通过联网,市民还可以查询到外地的家谱信息。而国外的各种家谱档案,甚至包括婚姻记录和死亡记录,也都可从馆藏查询。
家谱记录的是小家庭的历史,反映的却是中华民族的大文化。翻看每本家谱,都有“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儒家之道,都有耕读传家、敦亲睦族、孝亲尊长、爱国爱乡等传统伦理,还有一个个修身立德、立功立业、精忠报国的先贤楷模,这些是中华文化的基因库,是构筑和谐社会的传统力量,也是新时期大力倡导的时代精神。
留住家谱就是留住我们的根。我相信,纵然时光流逝,但家谱里的流淌的血脉,仍能让我们找到回家的路。
镜头二之永兴坊 永远的乡愁,世界的广州
旧城改造,是每个城市发展中绕不过的话题。是大拆大建还是有机更新?我想永兴坊给了我们答案。
从百年恩宁路上的骑楼街转入一条小巷,永兴坊就来到了眼前。低头是麻石路,抬头是黑瓦顶、青砖屋,还有牙雕广绣、趟栊门……拿起相机,每走一步,每个元素都可以拍片!摸着青砖墙,感觉每个人都有了文艺范……不仅如此,转角来到粤剧艺术博物馆,粤剧史料、音像、实物、手稿应有尽有。在这里,市民和游客仿佛走进了一个精心打造的粤剧体验空间,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让人能够真切地感受粤剧的魅力。这不仅仅是个博物馆,更是海内外粤剧爱好者的精神家园。
其实,这次来广州之前,笔者早已在各大网络平台上神游了一番永兴坊:在整个修缮过程中,遵循“修旧如旧、新旧融合”的城市微改造精神,对于每栋建筑都做了量身定制的修缮和更改方案,营建以“坊、巷、里、弄”为格局的开放式街区,基本做到尊重历史、传承文脉、充分挖掘和保护了西关文化,形成了都市中低密度的新人文体验场所,也打造了一处“网红”打卡新地标。
坚定文化自信,热爱自己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在这种坚持中,永兴坊实现了现代与传统的完美结合,在本土与世界中共同描绘着广州传统街坊生活的场景,美好而又安详,以包容之心让更多的人找到安放乡愁的精神之地。
镜头三之海珠湿地 所谓留住乡愁,就是留住美丽
在广州市中心,有一片占地11平方公里的湿地。在这里,抬头远看,高楼林立;低头倾听,鸟叫虫鸣。这是一片钢筋水泥、车水马龙间的世外桃源,这里是海珠湿地。
海珠湿地是广州市第一个国家湿地公园,离“小蛮腰”不到5公里。曾经,这里是一片果园,果树生产人均年纯收入仅为300多元,不能保障村民的基本生活。
拍地可得百千亿,修复保护还得持续投入,选哪个?当地政府毫不犹豫地选择修复保护,目前,湿地内水质基本达到Ⅳ类或Ⅲ类,也有效改善了中心城区的空气环境。湿地蓄水能力约200万立方米,借助自然潮汐,两天可自然置换水体一次,基本可以解决湿地周边城区雨洪排涝问题。湿地中的鸟类也从2012年的72种增加到现在的177种,昆虫种类由66种增加到285种,是广州市城区重要的生态隔离带,被誉为广州“南肾”,与“北肺”白云山一起构成广州主城区的两大生态屏障。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所谓留住乡愁,就是留住美丽,就是让我们的子孙后代能够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湿地里的游客忍不住的称赞。
是啊!乡愁与繁荣有形有魂有载体。人口、产业、空间深度融合,政府、市场、社会共同发力,生产、生活、生态良性互动,这是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未来已来”。无论是繁荣还是乡愁,其最终目的是提升老百姓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这一点,广州正在做且做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