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泓:山东如何高质量地实现新旧动能转换?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聚焦聚力高质量发展”专家解读之三

山东省宏观经济研究院 迟泓

新春伊始,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在山东已然风生潮起,热流涌动。这既是山东人民在总结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对未来道路的探索,也是对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回应。

去年,山东省经济在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主导下有了许多可喜的变化。结构持续优化,全省三次产业构成为6.7:45.3:48.0,服务业比重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高于第二产业2.7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6.4%;全省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0.9%,增速高于规模以上工业4.0个百分点,比上年加快3.1个百分点。需求结构向新向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649.0亿元,增长9.8%,高于GDP增速2.4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3%,其中高耗能行业投资仅增长3.8%,出口增长10.1%,比上年加快8.9个百分点。质量效益稳步提升, 1-11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11.6%,同比提高10.4个百分点,主营收入利润率为5.7%,比上年同期提高0.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服务业利润增长21.7%,同比提高19.7个百分点。新的动力引擎端倪初露,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企业营业收入增长43.3%,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32.4%,分别比规模以上服务业高29.0和18.1个百分点;机器人、光缆、城市轨道车辆等新兴产品产量同比分别增长60.7%、10.7%和80.2%;新兴消费快速增长,全省家庭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中医疗保健、交通通讯和教育文化娱乐三类支出分别增长10.8%、10.5%和11.0%,均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8%的增速。

建设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是实现我省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点,如何高质量地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将是今年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

从形成新动力看,需要优化投资结构,聚焦培育新的动力引擎。投资在优化供给结构中起关键性作用,应当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造的需要,精准扩大有效投资。一是着力加强补短板投资,改善基础设施的薄弱环节,全面提升交通基础设施保障水平、能源设施支撑能力,增强公共服务能力;二是着力加强创新投资,支持技术研发投资,围绕“十强”产业发展需要,突破关键共性技术,支持企业技术改造,支持产业链条、集群协同创新行为;三是进一步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拓宽民间投资空间,优化营商环境,以多元化市场竞争主体激发民间投资热情,加强政府监管能力建设,简化监管程序,提高监管效率,促进民间投资健康有序发展。

从塑造新优势看,需要促进产业升级,打造高素质产业体系。“十强”产业中,既有新兴产业,也有传统产业,代表了我省产业优势力量,以“十强”产业为核心,实现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是高素质产业体系的根本要求。实现这样的目标,一要坚持创新引领,把增强技术实力作为构建高素质产业体系的战略支点,充分认识科技研发是新产品新技术的来源,技术改造进步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因此提高科技供给能力,提升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产业体系建设不可或缺的支撑。二要坚持绿色低碳的发展方式,绿色低碳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赢得未来的关键举措。我省传统产业发展方式尚未得到根本改善,工业生产的能耗水耗仍然较高,要实现产业大省向产业强省的转变,必须把绿色循环低碳的发展方式作为基本路径,加快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绿色低碳产业体系。三要坚持推动融合发展,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是打造产业竞争新优势,形成新的增长热点,抢占发展先机的重要途径。近年来,许多新业态新模式是在产业融合进程中产生的,许多新技术新产品是在产业融合的需求中催生的,我省的信息技术、装备制造等产业有独特优势,在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制造业向链条协作,共享分担发展方面有巨大的潜力。

从形成新格局看,统筹区域发展,加快形成新旧动能转换总体布局。长期以来,东西部地区发展差距较大的问题一直困扰山东区域发展,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布局“三核引领、多点突破、融合互动”,以济青烟三市为引领,先行先试、率先突破、辐射带动,打造新旧动能转换主引擎,积极支持其他14市依托区域内国家和省级经济开发区、高新区、海关特殊监管区等,发挥各自比较优势,明确重点突破方向,培育壮大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集群,打造若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区域经济增长点,促进特色发展、错位发展和互动发展。通过多点开花的格局引导区域间产业有序转移、整体升级,培育新兴产业特色经济集群;引导产业链条向上下游延伸,提高产业区域配套水平,提升经济发展一体化水平。统筹区域发展还要推进要素资源统筹配置,健全区域合作利益分享机制,促进园区、企业、项目协作,增强资产、资本、资源配置的精准性和系统性,努力实现全省整体效益最大化。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