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德平大鞅歌印象:根植乡土 艳冠群芳

    ▲在外工作的石万杰(左)趁周末特意赶回家乡跟着婆婆霍秀菊(右)一起扭秧歌

▲擅长扭鞅歌的房庆杰

▲敲锣打鼓扭鞅歌样样精通的房维超

▲扮演傻老婆的吴长宝

▲祭桥活动现场人山人海。图中挎篮者为扮演傻老婆的赵树山

▲70岁的房维福,是德平鞅歌界的灵魂人物

临邑县德平镇,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千年古镇,丰厚的历史文化沉淀,孕育出独具特色的民间文化,德平大鞅歌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民俗活动,是鼓乐、歌舞、杂技三者结合的典型。 “德平大鞅歌,鲁北独一家。艺术之奇葩,民族一枝花”。2009年,德平大鞅歌列入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文/图 乔木 常言

600多年的德平大鞅歌

德平大鞅歌为何是“鞅歌”而不是“秧歌”,当地流传着这样的说法。据说元朝统治者对百姓十分残暴,在乡村实行保甲制度,推行连坐法,设甲长管理村庄。每逢宴饮,统治者便强迫甲长找年轻妇女陪其唱歌作乐。后来有文化人想出变通办法,编写出通俗俚词,用男扮女装去应付差事。如遇雨雪天气或炎炎烈日,甲长们各自张伞带领一伙演唱者等候。因其乃被迫起舞,如同马被钳制,便有了“鞅歌”一说。明清两代,德平大鞅歌的表演形式更加成熟。除了扭、唱之外,又添加了打伞的、持花灯的、演练阵式等内容。清末至民国期间,德平百姓习武之风日盛,鞅歌中又添加了武术表演形式的武场,艺术形式上达到了鼎盛。原《德平县志》中这样记载:“元宵张灯烛、放火炮、乡人团聚、持花灯为秧歌之戏,即古傩之遗也”,这说明,德平“鞅歌”是中华民族传统秧歌派生出来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秧歌品种。

文场、武场、高跷、鞅歌调,各村皆有专长

德平大鞅歌是以村为单位组织活动。根据参演人数,鞅歌队可大可小,少则几十人,多则上百人。鞅歌队人员有鞅歌头、领灯的,负责发号施令,有打伞、蹦鼓子的、扭鞅歌的、演唱的,有在后台敲锣打鼓的,还有后勤人员。德平大鞅歌在鼎盛时期又分武场、文场两部分。武场,又称前场,是由村中习武之人表演拳脚及刀、枪、剑、戟等兵器套路。表演又分单人表演和双人及多人对打。武场盛行时,德平城北陈家寨、城东鲁家寨、城郊闫家庄、大鲍家村的武场很有名气。改革开放后,武场逐渐消失。
文场又分扭鞅歌和演唱两部分。扭鞅歌是文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由四把伞带领四个蹦鼓子及众多角色组成。表演时,伞头带领鞅歌队跟随大鼓点,演练阵式,俗称跑场子。过去跑场的阵式很多,如“拜金台”“编辫子”“剪子股”“四门斗”“迷魂阵”“四连环”等。如今的鞅歌只演练其中的一两个阵式,即有一个简单的阵式启动,再亮角色,最后演练一个较为复杂的阵式。跑场子时须围成一个大圆圈,伞压阵脚,由缓而急,鼓声阵阵,烛光花影,呈现一派喜庆祥和的景象。首先是亮伞。四把伞同时滚动而出,有大滚伞、小滚伞、金钩钓鱼、空中飞伞、旱地拔葱等,且样式不断翻新。其次是亮鼓子。四名小伙短衣打扮,蹦起来敲鼓子,动作干脆利落,虎虎生威。最有名的是旋风鼓子,蹲下旋即腾空而起,边踢旋风脚边敲鼓子,落地无声,一个接一个,充分展示了鲁北汉子的阳刚之气。再次是女角色亮相。女角色手端莲花灯扭鞅歌,莲花灯灯座呈“斗”形,上口大下口小,由木框钉成,四周糊上白纸或钉上透明塑膜,贴上诗词、剪纸、绘画作品,内放蜡烛。最后是亮丑角。四名丑角扮相夸张,动作表情怪异,一亮相就逗得人们捧腹大笑。演唱者称唱手,各村演唱的曲调不尽相同,多达六七种,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演唱又有单人和多人之分,单人演唱内容大多是恭喜、颂扬好风光、新形势、庆丰收等小段,代表作有《十二个月》《哭五更》等;多人演唱的为分角色的整本鞅歌唱词,其内容大多寓教于乐,唱词通俗易懂,最具代表性的有《哑巴唱》《还阳之说》《新郎拜新年》《十二月大丰收》《傻小子上坟》《傻小子相亲》等。其中,有代代传承下来的鞅歌曲谱和歌词,也有村中文化人根据形势新编的鞅歌调。
德平鞅歌又分为高跷鞅歌和地鞅歌。高跷鞅歌即是踩着高跷的鞅歌队,踩的高跷又分两种,一种是扭跷,腿子高度80厘米以上,踩高跷的人穿着五颜六色的戏剧服,扮成各种角色进行表演。如表演傻小子扑蝴蝶:一个人在前面用细长竹篾条挑着一只蝴蝶不停地逗弄后面的傻小子,傻小子做出各种捕捉的动作,引得人捧腹大笑。另一种是跑跷,腿子高度五十公分左右,因腿子矮小能跑起来而得名,能做各种杂技动作。德平一带比较流行的是跑跷。郭湾村的高跷比较有名,表演到激情时刻,有人在场地中央放张桌子,桌子上摆几盒香烟,任由踩高跷的人施展出十八般武艺,做出劈叉、后仰、倒立等各种高难度动作将烟盒叼走,每成功叼起一盒烟,都会引起一片叫好声。地鞅歌即是前面所述的跑场子表演的鞅歌。高跷鞅歌与地鞅歌两者各有千秋,相较而言,因办高跷鞅歌的较少且惊险刺激、千姿百态,当地人们更偏爱看高跷鞅歌。
德平鞅歌不仅具有浓郁地方特色,且每个村也都各有专长,可谓“术业有专攻”。德平一带流传有“丁家村的鼓子、王连州的伞,赫(读hei)家的鞅歌扭得欢”的说法。其实,这只是德平、满家、碱李三个乡镇合并之前的老德平镇时的说法,倘如放眼原德平县地域,更是百花齐放、分外灿烂。纵使依现有的德平镇管辖区域,德平鞅歌已远非上述三个村庄所能代表,前面所述的高跷鞅歌、武场等,就各有其杰出代表,正是这些各有所长、各有特色的鞅歌汇聚成了丰富多彩、灿烂夺目的德平鞅歌文化。

鞅歌“联灯”让乡村舞动起来

改革开放初期的德平鞅歌达到鼎盛时期,这一带的鞅歌队有三四十支之多。正月初五走完亲戚,各村的鞅歌队就开始排练。正月初十左右,鞅歌队开始应邀出村巡演了。巡回演出是相互的,这村到那村里去演,那村也会到这村里来演。乡亲们管这种演出方式叫“联灯”(也有人称“散灯”)。乡亲们穿上演出服装,该化妆的化妆,该用道具的用道具,最不济也要在腰间系条彩色的丝绸捏在手里。一切准备停当,由鞅歌头领着,男男女女,花花绿绿,开始到各村去演出了。近村走着去,远村坐马车去,再后来就坐拖拉机和农用三轮车去。一般都是上午出发,晚上10点左右才回村来,一天要演四五个村庄。鞅歌队一进村,就有人迎着,几个壮劳力将大鼓接过扛起来,一路走着,鼓手一路敲着,列好队形的鞅歌队员们一路扭着进了村。全村空巷,男女老少都涌到大街上去看鞅歌演出,沿街人家门口能打开场子的都会在门口摆上桌子,沏上茶水,放上烟卷和瓜子糖果招待鞅歌队员们。赶上鞅歌队里有踩高跷的,还要弄张桌子放在场子中央,将整盒的香烟放在桌子上,等着那些高跷队员施展出十八般武艺,做出各种高难度动作,将桌上的烟叼走,每当成功叼走整盒烟的时候都会引来人们的阵阵喝彩声。鞅歌队演出要绕村一周,没有个把钟头结束不了。
往往这个时候,乡亲们就会把自己的亲戚从鞅歌队伍里拽出来,邀到家里招待一番。因为“联灯”的村庄一般都有十几个甚至二十几个,所以凡是“联灯”的村每天都不会只来一拨鞅歌队,往往会有好几拨前来演出,当然演出时间已是事先协商好了的,一般都是这拨前脚出村,那拨后脚进村。若是演出的队伍太多,也有这拨前脚演那拨后脚跟的。闹鞅歌的连成了趟,锣鼓声声不停歇,给一向沉寂的乡村和枯燥乏味了一年的乡亲们带来了莫大的欢乐。
闹鞅歌一直闹到正月十四。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有一个比城市里赏花灯还要热闹的活动,就是到马颊河的桥上去祭桥。

正月十五祭桥

德平有正月十五元宵节到马颊河上的杨桥村(1956年前属德平县,今属乐陵市化楼镇)祭桥的风俗。此风俗至少始于明朝中期。如今的杨桥村西位于马颊河上的生产桥,为上世纪七十年代重修,钢筋混凝土结构。每年正月十五的祭桥仪式,都由杨桥村人发起并主持,邻村鞅歌队受邀前来祭桥并进行鞅歌表演。
今年2月11日正逢元宵节。这天一大早,德平镇吴家庙村的鞅歌队第一个来到杨桥村东的鞅歌队集结点。待到受邀的各村鞅歌队到齐并列队完毕,排在第一位的吴家庙村鞅歌队在村党支部书记和抱着柬匣的“揽头”(鞅歌队负责人)带领下开始往前走,杨桥村负责接待的几位乡亲早已迎上前来,他们有的抱着柬匣,有的端着托盘,托盘里放着香烟,一见面就拱手作揖,连声说着“老少爷们受累了!”然后,接待方有人和吴家庙村的“揽头”互换柬匣——这些都是老辈上传下来的“规程”。换过柬匣,“揽头”回转身将柬匣高高举到半空,这是开始演出的号令。一时间,锣鼓声起,“咚咚”“咣咣”,各种乐器奏出铿锵有力且又和谐悦耳的民间交响乐,打伞的将那把蒙着彩布的木制大伞舞得上下翻飞滴溜溜地转,几个打跳鼓子的小青年也将跳鼓子打得“咚咚”响,扭鞅歌的跟着各自的领队踩着鼓点的节奏一摇一摆地扭着,其间还要听着打伞的“总教头”吹出的哨音不时地变换队形。鞅歌队一路表演一路向村西走,经过几个比较开阔的场地时,又有人端着香烟迎在那里,这是请求鞅歌队打开场子进行系统表演。只见“总教头”将伞一举哨一吹,鞅歌队便各司其职,打伞的玩几个高空抛的花样,打跳鼓子的凑到一起做几个蹦跳着打鼓的动作,鞅歌队员们扭几个花样队形,引得人们纷纷驻足围观。几个通场表演结束后,鞅歌队便到了村西的桥头下,这里有个正冒着烟的很大的纸灰堆,不时有人拿着卷纸钱到那里点燃叩拜。鞅歌队先进行一番表演以示祭祀之意,然后掉转方向回到旁边集中演出场地前等着入场表演。那里已经有杨桥村的两支鞅歌队分别在两个相邻的小场子里演出,两个小场子里里外外都围满了人。东侧的河堤上、南面的高台上也都站满了人。
等了有十多分钟,杨桥村的一支鞅歌队结束演出先行撤出,另一支鞅歌队转至空出的小场子里继续表演,此时,吴家庙村的鞅歌队开始入场表演。正表演的工夫,其他那些应邀而来的鞅歌队也陆续赶到,在旁边候着了。吴家庙鞅歌队将所有的绝活酣畅淋漓地表演一番,待到另外一个场地的杨桥鞅歌队撤出后参照前例继续转场表演,正所谓你方唱罢我登场。鞅歌队一拨接一拨,一拨拱一拨。围观的人群不时爆发出阵阵喝彩。前前后后有15支鞅歌队入场表演,整个活动持续了3个多小时,结束时已近正午。
杨桥祭桥是方圆几十里内乡亲们的一次集体大联欢,是一场民间文化的饕餮盛宴。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