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陵市丁坞镇地处省道314线,地理位置优越。由镇政府驻地向北大约2公里,有一名为西霍村的村庄,村子不大,大约百十户人家。村中祖辈人从事打绳的营生,养活了一家老小。1月7日,记者来到西霍村,探访这一传统手艺的故事。
20世纪50年代,当时年仅10岁的张云水加入了打绳的行列,经过几年的历练,很快便可以独当一面从事打绳技艺。如今,已经68岁的张云水回忆起曾经的打绳岁月仍难以忘怀,他与老伴贾秀茹也是因打绳相识相知,如今已风风雨雨走过半个世纪。
打绳,作为西霍村数百年传承下来的老手艺,曾经红极一时。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该村的麻绳曾远销河北沧州、东光、泊镇、南皮、黄骅、无棣等地区。
作为当时生产、生活方面的重要物资,一根绳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根好的绳子从原材料的选择开始,上好的麻料以色泽白、亮为主要特性。打绳的主要环节分为纺绳胚、分胚、合绳等,主要使用的工具为绳车、木瓜、杆子等。昏暗的灯光下,纺车轻摇之间,一段段麻料转换成长长的细绳,张云水与老伴日复一日地坚守着打绳这一传统手艺。“打绳是个苦力活,原来是村里的男女老少忙完地里的农活后借此增加收入,随着运输方式的改变,厢式货车越来越多,麻绳的用量就越来越少了。”今年70岁的贾秀茹说道。如今,村里从事打绳的也就只剩下了三四户。张云水老两口虽已近古稀之年,仍然是村子里的麻绳产量大户,目前每年靠打绳可以达到20000多元的收入。
西霍村党支部书记张国志说:“我们村打绳最兴盛的时候是在90年代,那时候每年的交易额可达100多万,从业人员达到300余人。”“岁数大了,干不了别的,延续老祖宗的手艺,还可以混口饭吃,这个手艺还能走多远,真不知道喽!”张云水颇显忧伤地自喃道。晚报记者周建新 通讯员刘文峰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