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翼的天使,也能飞翔。奋斗不息,便有奇迹。在刚结束不久的山东省第十一届残疾人运动会上,我市派出由43人组成的代表团参加了田径、游泳、乒乓球等5个大项的角逐。赛场上,残疾运动健儿挥洒汗水、激扬青春,获得11金、16银、15铜的好成绩。
“这些优秀残疾人运动员顽强拼搏、奋勇争先,把不可能变成可能,展示了自强不息的风采,生动诠释了残疾人体育精神。”市残联理事长刘芳说。
自强不息
残疾人体育精神催人奋进
省残运会是残疾人运动员展现自我的舞台,也是社会大众了解残疾人运动员的窗口。越是走近他们,越是被深深震撼和打动。
此次省残运会,36岁老将王玉芹为德州代表团斩获5金。患有先天性小眼球疾病的她,一级视力残疾。2003年她开始练习跑步,一步一个脚印,跑进全国残疾人田径锦标赛、世界残疾人田径锦标赛,并屡获佳绩。
33岁的许红梅,年幼时因事故失去了左手及小臂,肢体三级残疾。在本届省残运会800米比赛中她右腿意外受伤,简单处理后,又站上了1500米的赛道,带伤为德州拿下一枚金牌。“训练了这么久,不想因为这点儿伤病就放弃,要对得起自己的付出。”她说。
“即使跌倒一百次,也要第一百零一次站起来。”老队员们的信念深深影响着年轻队员们。11岁的田一硕是德州代表团里最小的队员,虽然年龄小,但是平时训练却十分刻苦,第一次参加省赛就获得了2金1银2铜的成绩。“我喜欢跑步,但由于身体原因,家长总是不放心。通过比赛我证明了自己,我会一直跑下去。”15岁的盲人龙凤胎兄妹宋智勇、宋智慧携手登上省残运会赛场。当问到训练苦不苦时,宋智勇笑着说:“我们发自内心喜欢运动,从不觉得辛苦,会继续加油。”
“此次省残运会,德州队员平均年龄只有21岁,一半以上都是第一次参赛。年轻运动员在比赛中克服了初上赛场的紧张,面对强手不畏困难、顽强拼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市残联副理事长齐何军表示,今后将加大选苗力度,不断创新培养方式,争取下一届省残运会取得更好的成绩。
残健融合
体育让残疾人更好融入社会
“体育就是生活。对于残疾人而言,体育不仅是增强体质的手段,还能够帮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大家庭。”德州市特殊教育学校校长罗四新告诉记者,今年省残运会,该校有7名运动员出战,作为“大家长”,他一直守在赛场边,为他们加油鼓劲。
我市残疾人运动员多来自特教学校。近年来,全市多所特教学校积极组织开展校园体育活动,增强学生体质,培养他们顽强拼搏的体育精神。
德州市特教学校在日常教学中开设体育课程,建设了陆地冰壶场馆,开设冰壶课程,目前已有47名听障学生加入了冰壶兴趣课,并且选出了12名残奥会储备运动员。在今年省残运会备赛期间,该校还作为训练基地,承担了跑步、投掷等多个项目的集训工作。
“今后,我们将有针对性地加强体育训练,对标残运会比赛项目,聘请专职教练一对一指导,为下一届国家和省残运会积极备战。”罗四新说。
夏津县特教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省内残疾人体育赛事,连续3届派出代表参加省残运会。“我们坚持‘康教融合’,在正常康复、学习之外,开设音体美课程,为残疾孩子发展探索更多可能。”该校艺体部主任陈俊亮介绍。今年省残运会上,男子60级5000米长跑金牌得主徐海星就是该校的毕业生,从9岁开始他一直在学校接受足球、田径训练。“体育运动所需的拼搏精神和给我带来的自豪感,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比拟的。”徐海星表示。
丰富活动
健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9月21日,结束了4天的比赛,参加省残运会的德州代表团凯旋,市残联为他们举行了欢迎仪式,向他们表示由衷祝贺。残疾人体育和健康是“全民健身”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指导下,市残联加强部门联动、健全工作机制,促进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全面发展。
我市持续开展残疾人运动员选拔工作,注重运动员梯队建设。深入特教学校、社区,挖掘发现一批年轻、有潜质的残疾人运动员,开展系统化、科学化培养,打造出一支作风顽强的运动员队伍。近年来,我市残疾人竞技体育捷报频传,王玉芹与队友在卡塔尔多哈举办的世界田径锦标赛盲人女子4×100米接力赛中夺冠,为中国队赢得了荣誉。
残疾人竞技体育多点开花的同时,我市还不断推进残疾人群众体育发展。完善有关残疾人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全市公共体育场所(馆)的无障碍设施建设。同时督导各公共体育场馆严格落实面向残疾人的优惠政策,保障残疾人参与健身活动的基本权益。组织丰富多彩的残疾人体育健身活动。各县市区残联结合特奥日、残疾人健身周举办趣味运动会、康复健身等,引导广大残疾人积极参与。
“今后,我们将加强残疾人体育教练员和残疾人竞技体育运动员队伍建设,建立训练基地,形成常态化机制,储备更多优秀人才,同时继续推动残疾人康复体育和健身体育广泛开展,让更多残疾人走出家门参与到运动中去。”刘芳介绍。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马乐 通讯员|刘光涛 邹超 编辑|高玉梁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