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手造·德州有礼 | 市级非遗传承人刘成峰30年潜心精研麦秸画:“点草成金” 老手艺新精彩

一根根普通的麦秆,变废为宝成为一幅幅令人惊艳的作品,这华丽的变身,出自市级非遗传承人刘成峰的巧手。他秉执一颗匠心,潜心钻研30年,将老手艺推陈出新,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麦秸画,成功打造了非遗传承新名片。

“麦秸画是我国独有的特色工艺品之一,属于民间剪贴画的一种,兴于隋唐,流行于明清,有1400多年的历史。”刘成峰说,自己的梦想就是“点草成金”,把这一非遗文化发扬光大。

缘起

潜心钻研,从门外汉到传承人,兴趣是最大的动力

机灵可爱的猴子、凶猛威武的老虎、仙风道骨的寿星……8月20日,在临邑县文化馆刘成峰工作室内,麦秸画琳琅满目,塑造的各类形象饱满灵动、色泽鲜亮,让人爱不释手。“我的作品曾获省级以上奖项20多个。”提起麦秸画,刘成峰神采奕奕。

今年51岁的刘成峰是临邑县孟寺镇肖家村人,1992年从临邑县职业中专毕业后开始接触麦秸画。当时他从报纸上看到一位河北女教师制作的麦秸画,精美的画面、奇妙的技艺,让自幼酷爱美术的刘成峰怦然心动。再加上本地是小麦主产区,原料丰富、取材便利,他便尝试着制作。第一次做完后,拿给邻居看,邻居夸赞:猴子剪得不错。其实他想做的是福娃抱鱼。

初次体验失败,但热衷传统技艺的刘成峰一直没有放下心中的梦想,为最大程度还原麦秸画制作工艺,他购买了制作麦秸画的电烙铁及漂白、染色等专业工具,潜心研究,通过去外地取经、上网查阅资料、反复实验练习,很快掌握了麦秸画的制作工艺,选、熏、蒸、漂、刮、烙、描、绘、编、剪、刻……近20道工序一丝不苟。

要制作高质量作品,必须挑选熟度较高、色泽鲜亮、直挺的麦秆。为了保证原材料品质,刘成峰每年亲自带人收割小麦。“经常累得爬不起来,手打颤,得歇十天半月才能缓过来。” 他介绍,选出的麦秆经过浸泡、漂白、熏蒸,等颜色发亮有光泽后刨开用熨斗烫平,经小刀反复刮拭粘到牛皮纸上,坯板才算完成。接着临摹或绘制主题,誊到坯板上并剪下来,各个组件分别剪裁、烫烙,完成后粘贴成一体。

“整个过程繁琐、复杂,制作者要非常有耐心,但因为喜欢,这一切对于我来说却是种享受。”刘成峰天天泡在工作室,在案前经常一坐就是几个小时。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技艺越来越熟练,作品逐渐得到大家的认可。

创新

1厘米长的麦秆,要剪60至80下,好作品要形神兼备

“材有美,工有巧,您‘点草成金’,将传统与创新相结合,做亮非遗传承新名片……”2021年,刘成峰获评“了不起的山东人”时,颁奖词中这样写道。

30年来,他凭借着对麦秸画的热爱,在融合国画、版画、剪纸等元素基础上,在传承中创新,在创作中探索,不断为新作品赋予时代内涵。

创新带来活力。在工艺上,麦秸画最复杂的环节是层次感、立体感的制作。不同的题材、形象、部位,剪裁、烙烫等工艺各不相同。刘成峰在这方面下了大功夫,不断改进制作工艺。比如兽的头部要剪得很细,才能体现毛绒绒的感觉,1厘米长的麦秆,要剪60至80次,留下30至40根,不仅上粗下细,还要分布均匀,迎合秸秆本身的光泽和纹理。“为了塑造虎头的层次感,剪贴绒毛超10万根,摸上去毛绒绒且带点刺感,像真的一样。”他的得意之作《虎头》,先后获评首届齐鲁手工艺精品大赛一等奖、山东工艺美术博览会金奖。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他多次改良烙烫工具,由最初的一种到如今的十余种,有的甚至做成笔的形状,对熨烫的温度、力道控制更加精准,烫烙的线条更圆润,颜色深浅更到位。很多作品整体呈现立体浮雕的效果,很受欢迎。

对于作品主题的选取,刘成峰坚持与时代同频共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他第一时间制作了《战疫必胜》《律动的生命》等,为大家加油鼓劲儿。为庆祝建党百年,他以南湖红船为主题制作了《启航图》,“南湖红船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象征意义。作为一名非遗项目传承人,我希望用自己的作品宣传党的历史、传承红船精神。”

作为土生土长的临邑人,农耕文化对他影响很大,《五牛图》《吉祥如意》《教子图》等作品,蕴含着浓浓乡村风情、农家乐趣,饱含着美好的愿望和期盼。出于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喜爱,《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等一系列以传统人物形象和场景为主题的麦秸画成为他作品的一大类。

“复杂工艺和文化内涵融合在一起,每幅画作的呈现独一无二。”刘成峰说。

坚守

建展馆、做直播、云展览、进校园,誓把非遗文化发扬光大

8月20日,在孟寺镇文化馆非遗文化展厅,刘成峰为临邑县崇文小学的孩子们详细讲解麦秸画的起源、故事和制作工艺。看到一幅幅精美的作品,孩子们纷纷拿起工具现场学习制作,在实践中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

因麦秸画创作费时、工艺要求高、回报相对少,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学习这一技艺。

为改变这一局面,刘成峰成功申报了市级非遗项目,在政府的支持下,他在县文化馆建起了工作室,注册了临邑宗宇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协调孟寺镇政府建立了非遗文化展厅,并将其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研习基地免费对公众开放,为更多喜欢麦秸画的人提供展示和学习的平台。在临邑县崇文小学开设了非遗文化课堂,积极参与非遗文化研学、全国全省非遗技能比武等,并在抖音开启了直播。

在传承技艺的同时,刘成峰免费为喜欢麦秸画的人提供辅导。临邑县崇文小学的4位教师拜师学艺,在学生中间掀起了学非遗、爱非遗的热潮。“学个手艺,不收学费,还给工钱。”48岁的居民王立萍从去年起跟随刘成峰学习麦秸画,如今已能独立制作完成作品。

“这两年,麦秸画已成为临邑县的艺术名片。”刘成峰说,当地很多单位、企业纷纷定制伴手礼,湖南、云南等地一些商家慕名而来,周边的美术爱好者也前来鉴赏和购买,价格从几百元到几千元不等,有的甚至超万元。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王秀青 通讯员任清松 栾雪 编辑|曹清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