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实现规模化供水率、自来水普及率、水质达标率“3个100%”

我市加强水源地保护,保障水质安全。图为大屯水库。记者 董天力 摄


德州新闻网讯(记者 杨德林 通讯员 李耐振)截至2022年底,全市规模化供水率、自来水普及率、水质达标率均达到100%,城乡供水实现“同源、同网、同质、同监管、同服务”,在“农村供水城市化、城乡供水一体化”方面走在全省前列。

我市推行供水公司服务到户、专业化服务到底、全过程智能管理,打通管网运行管护“最后一公里”。推行供水公司服务到户,将村内供水工程和水厂、主管网一并交县级供水公司管理,像管理电网一样管理供水管网。推行专业化服务到底,县级供水公司统一招聘水管员,组建服务队,设立24小时服务热线,形成20分钟维修服务圈。目前,全市共有水管员6810人。加强全过程智能管理,各县市区建设“一中心、一平台、一网络”(供水业务数据中心、城乡智慧供水运行与监管平台、供水运营局域网)智慧监测系统,实现水源保护监测预警、水厂制水运行监管、供水管网实时监控。

水费是工程运行养护经费的主要来源。我市坚持改造水表、统一水价、激励计收“三箭齐发”,目前水费收缴率达99.6%以上。全面实施“一户一表”改造,计量到户。安装智能水表37万块,占水表总数的36%,实现远程计量。

饮水安全核心是水质安全。我市从加强水源地保护、升级水处理工艺、提高水质检测能力等方面下足功夫,建立全过程管控体系,全市农村水质达标率连续6年全省第一。在水源安全上,出台《德州市引黄干渠保护条例》《德州市河道管理办法》,在水源地周围划定“红线”保护区,一级水源地保护区实现视频监控全覆盖,依法依规保护水质安全。在水质处理上,23座水厂增加活性炭深度处理工艺,探索采用超滤膜工艺,力争出厂水达到直饮标准。在水质检测上,实行11项指标水厂日检、42项常规指标县级月检、106项全指标市级半年“飞检”,水利、卫生健康、生态环境等单位协调联动、检测数据共享,为水质达标装上“双保险”。

“我们将探索实践持续化、标准化、专业化、智慧化、法治化城乡供水模式,推动城乡供水由一体化向现代化迈进,打造城乡供水现代化德州样板。”市水利局局长李守学表示。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