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东水库引水渠治理工程——攻坚三大难题 交出满意答卷

丁东水库带冰引水

新鬲津河疏浚护砌工程施工机械作业现场

组织人力抢工期,保进度

新建泵站施工现场

新鬲津河疏浚护砌工程主体完工

12月16日,记者来到丁东水库引水渠治理工程施工现场,看到河道疏浚、两岸护坡衬砌工程全部完工,曾经淤积严重、两岸杂草丛生的河道变得疏朗、通畅。“新鬲津河为丁东水库唯一引水渠和陵城区主要灌溉渠道,引黄战略意义重大。 10月26日,我们紧紧抓住省、市实施引黄灌区农业节水工程的重大机遇,克服种种困难,投资3340万元实施以疏浚、护砌为主体的新鬲津河治理工程。工程全长8.2公里,其中土方清淤23万立方米,边坡护砌13万平方米,工期紧、要求高、任务重。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全体管理人员在市水利局党组强有力的领导下,充分发扬德州水利人敢打硬仗、善打硬仗的‘铁军’精神,精准施策,倒排工期,挂图作战,挑灯会战,整个工程共动用施工机械150余台、工人800余人,于12月16日完成工程主体部分,并具备通水条件,创造了德州水利工程建设史上的又一新亮点。”市水利局丁东水库运行维护中心主任曹九岗介绍说。

新鬲津河作为丁东水库唯一引水渠道,肩负着保障德州市区生活、工业用水使命,工程意义重大。因常年运行,且一直未进行过彻底疏浚治理,致使河道内淤积严重,平均淤深1.9米,下游部分能达到3.0米,严重制约丁东水库引蓄黄河水能力,使丁东水库蓄水充库压力持续增加。

新鬲津河治理工程不同于一般的河道清淤,该工程利用水库引水间歇期作为主工期全面实施,存在工期紧,工序复杂,任务量大等困难。具体来说,工程实施有三大难题:

一是全线降水技术难题。因为工程利用蓄水间歇实施,开工初期河道处于满水状态,全线明水外排、降低地下水位成为首要解决的技术攻关难题。利用入库泵站并配合多台大吸力水泵在最短时间内完成明水外排,然后沿河道纵向钻设真空降水井,继续降低地下水位,直至降低到设计河床高程以下1米。全线共需要钻井5000余眼,平均钻孔深度5至6米。经过前期钻探抽样试验,基本确定土层分布,从而能科学分析土壤空隙率和透水系数,准确定位井位布置和井管排水孔布局,大大提升降水效果。降、排水周期短、技术难度大、降水路线长等困难皆被一一克服,本次河道治理工程中全线降水专项已然成为德州河道治理史之最,为德州水利事业发展添光加彩。

二是现场施工管理难题。本次河道疏浚治理工程主要分为土方疏浚、施工降水、混凝土齿墙施工、土方削坡、护砌施工等工序,顺序严格不能颠倒;因为河道战线长,断面较为一致,在实施过程中采用化零为整,流水推进作业模式。严格管理作业队伍成为工程管理最大难点。在实施过程中,必须对各个施工段中的各工序资源全面了解,明晰施工流水强度,把控流水节拍和必要的流水步距,进而提升工程效率,节约工期。

三是组织机械、人力大会战的难题。正赶上秋冬季节施工高峰期,工程施工资源紧张且效率不高,市水利局丁东水库运行维护中心干部职工放弃休息日时间,盯靠在现场一线,科学调度、随时解决施工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与问题。在高峰期,现场有上百台大型机械同时作业,在护砌板安装阶段,施工人数多达800余人,呈现出了“千军万马齐上阵”的火热场面。

攻坚不怕难!经过50天的昼夜奋战,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逐个被克服,这一备受瞩目的民生水利工程迎来了主体工程胜利竣工的时刻。期间,广大德州水利人用努力和汗水,为全市人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答卷!

12月18日15时,源源不断的黄河水涌入疏浚后的新鬲津河道。记者看到浑黄的黄河水打着水漩,流速明显加快。“工程实施完成后河道输水效率较原来提高80%,由治理前25至30立方米每秒的过流量提高至50至55立方米每秒,河道通畅对缓解丁东水库蓄水充库压力,提高陵城区农业灌溉能力,保障德州市区生活和工业用水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曹九岗说。

□本报记者杨德林郑东岩本报通讯员刘蒙李巍仑杨宝玲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