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公社大食堂

1960年,平原县王打卦公社代家口大队的千人大食堂。

代家口千人大食堂设有老年人专席。

代家口大队食堂的工作人员研究如何提高饭菜质量。

    1958年,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在全国开展起来。德州地区的并社工作从1958年6月开始,在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全区近200个乡改建为114个人民公社。
    人民公社的基本特点是“一大二公”,规模庞大,生产资料高度集中,在分配制度上,实行最为普遍的是粮食供给制和伙食供给制。 1958年8月,伴随着人民公社在全国各地遍地开花,公共食堂在农村也如燎原之火迅猛发展起来。
    “吃饭不要钱,老少尽开颜;劳动更积极,幸福万万年”一度是人们对公社大食堂的理解,为广大群众勾勒出了一个理想家园。公共食堂创办之始,粮食由大队统一供给,社员吃饭不定量。同时,每天还能吃到鸡蛋和白糖,农民因此欢欣鼓舞。
    1960年,德州市农村总共办起集体食堂404处,这年收获的粮食,大部分交给集体食堂支配,社员们吃饭不拿钱,吃菜不重样,吃饭不限量,不少村庄还设立了小食堂,流动人员发张票就可以吃饭。
    但不久,粮食出现全面吃紧,不少食堂出现了寅吃卯粮的现象。面对粮食吃紧、公共食堂每况愈下的窘境, 1960年3月,中共中央发出 《关于城市公社问题的报告》,不仅没有停办公共食堂的意思,反而还强调要大办公共食堂。
    在 “大跃进” “反右倾”的口号下,办公共食堂又形成了第二次高潮。 1960年11月3日中央下发的 “十二条”中,特别强调:公共食堂必须办好,政治到食堂,干部下伙房,是办好食堂的关键。食堂要随时接受群众的监督,账目按月公布。食堂必须自己种菜,自己养猪,大搞副食品的生产,逐步做到粮食由生产队供应,油盐柴菜从食堂自己生产和经营的副业收入中解决。
    1961年前后,德州出现了建国后最严重的春旱、夏涝和秋涝。从1960年10月中旬到1961年6月中旬,连续230天无雨。之后连降暴雨, 7月份总降雨量467.3毫米, 10月份秋播时节,降雨量又高达117毫米。这一年,德州地区全年粮食只有11.77亿斤,棉花总产41.5万担。每人每天平均口粮只有3.95两,人们的生活更加艰难了,由于食不果腹,营养缺乏,诱发了普遍性的水肿病和干瘦病,人们的身心健康受到严重威胁。
    进入1961年,各地的公共食堂难以为继,纷纷撤退,德州地区的公共食堂也同全国各地一样画上了一个凄凉的句号。从1958年8月到1961年,农村公共食堂经历了一哄而起、难以为继,强行恢复到彻底终结的曲折过程。□本报特约撰稿人 王德胜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