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60年代的城隍庙正殿
2012年的城隍庙市场
上世纪90年代的城隍庙市场
上世纪90年代初,新落成的城隍庙市场内部
中山市场文具店售卖的墨盒
城隍庙正殿烧毁后,遗留下来的石礅
□本报特约撰稿人 王德胜
城隍庙位于旧德州城南部偏西,与旧州署隔道平列,占地约15亩,建于明永乐九年(1411)。 1935年《德县志》载:“城隍庙在喧哗角西,明永乐九年知州何源建。明嘉靖三年(1542),知州邢奎进行了大修。 ”
城市功能的转换
在古代,“城”就是城池,“隍”是干涸的护城河,“城”和“隍”都是保护城市安全的军事设施,人们将“城隍”看成是当地的神,是“神鬼世界”中的一城之主。城隍庙的规模和格局也非常大,等同于当地的官府衙门。
相关资料显示,城隍庙在三国时候就有了,最初是孙权在芜湖建的。德州城建于明洪武三十年(1397),建制是卫城。它是军事重镇、漕运码头、储存漕粮的基地,而不是一个商业城市。发展到永乐五年(1407),德州卫、德州左卫有兵士11200人,城内居民皆为军户。
而德州当地人有多少?按明洪武年编户制度,德州城厢共3里,其中“在城一里,东厢一里,南厢一里”。当时规定110户为一里,3里计330户,约1973人。这样一座军事基地,是没有必要和机会修建一座城隍庙的。
大运河漕运为德州带来了源源不断的人流、物流,而处在交通枢纽地位的德州也渴望拥有发达的商业,满足南来北往人群的需要。
于是明永乐九年(1411),德州迎来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时刻,这一年,德州城进行了第一次大的城市规划,南北商旅被安置在城厢并设市,出现了柴市、米市、枣市、小市等一大批专业市场和第一批正式命名的街巷,奠定了城市初步的框架。这标志着德州城市功能的转变,从单一驻扎军队的卫城,发展成为商贸流通城市。
城隍庙的建设,被提上了日程。
建筑规格和府衙一样
到了明代,由于朱元璋的重视,城隍崇祀红火起来,像样的府、州、县都开始建造城隍庙,规格和本地官府一样,重新规划后的德州自然也不例外。
德州的城隍庙级别、规格不低。建成的城隍庙,砖木结构,山门3楹,悬挂黑底金字匾额,上书“城隍庙”。山门对面约10米处,是巨大的青砖影壁。
进山门,迎面就是坐南面北的骑道戏楼,两层高,砖木结构,东西宽10米,南北7米。穿过戏楼通道,来到主院。中间为八角碑亭,其后两侧各有5间通间厢房,厢房两侧是东西廊房,内供幽冥界十殿阎君像。
再往北就是正殿,建在高1米、砖石砌筑的凸形基座上,分前廊、殿堂两部分。前廊面阔3间12米,进深2间9米,正中悬挂匾额“不由人算”,匾下镶一木制大算盘,右楹柱写“你真算计非凡,进一位,退一位,讵料满盘都是错”,左楹柱写“我却迷信不得,有几件,记几件,将来借账总无差”。
殿堂为单檐五脊顶,灰筒瓦覆盖,面阔5间18米,进深3间10米,高9米多。殿正中置神龛,挂黄绫幢帐,龛内端坐泥塑贴金城隍像,右有持生死簿判官,左有拿锁链索命鬼,两侧有泥塑神像各两尊。正殿两翼各有耳庙一座,左供土地、右供财神。
山门两侧有东西跨院各一。西跨院有坐北面南大殿3间,为三皇殿,供伏羲、神农、黄帝;东跨院为四合院,为守庙道士寝舍。正殿后左右各有配殿3间,正后面是后阁,面阔5间15米,宽、高各7米,前廊后厦,中间供泥塑贴金城隍像。东套间有木雕城隍爷和城隍奶奶坐像,中间置机关,一踏即可立起,堪称一绝。
城隍庙建成后,不仅每年随厉坛一起祭祀,每逢初一、十五也是信众如潮,地方官赴任更要先来拜一下城隍爷。于是这里迅速成为德州新的中心,喧哗角一带热闹起来。周边百姓进城,一定来这里转转,逐渐形成了远近闻名的城隍庙小商品市场。
每年腊月里赶会,会期一个月,这期间是德州最热闹的时候。卖年画的、卖纸花绢花的、说书唱戏的、卖艺的、跑马卖解的、拉洋片的、算卦相面的、押宝赌博的……挤满了大殿前后广场。茶馆酒肆、饭铺小吃随处可见。四里八乡的人们摩肩接踵,有的烧香还愿、拜神祈福,有的置办年货,热闹非凡。
城隍庙里,每年还有米、衣服、棉被、医药、棺木等的施舍。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五为最大的一次施舍活动,每月初一和十五亦有小规模的施舍。还有为人主持公道、排解纠纷的活动。
在旧社会每年除夕之夜,城隍庙戏台上都有一场木偶“鲁戏”。因那时穷人多,三十晚上因躲债,有家难还、无路可走的,只得进城隍庙看“鲁戏”守岁。有乐善好施者,派人捎带红包,悄悄地送给那些穷苦人。
热闹繁华的中山市场
1928年4月27日,二次北伐全面成功,政府宣布破除迷信,城隍庙里的神像全部被拉倒,庙址改为中山市场。
市场南北长100米,东西宽60米,庙内的84间房屋分为元、亨、利、贞4个等级,出租给经营商户,每月房租可收入150元左右。经营品种繁多,成衣鞋帽、文具书籍、五金刀剪、珠宝首饰、刻字印刷等等,只要和衣食住行有关的,都能找得到。
德州最初的演艺行当,在这里得到发展壮大。城隍庙东廊房、西跨院三皇殿改为说书场兼营茶座,租给傅立山等人。大殿以东修建戏院一座,最初是席棚搭设,后扩建为砖木结构的二层剧场,能容纳观众700人。名演员金刚钻、小香水、银达子、李和曾都在这里演出过。平时,经常有一些江湖艺人及医卜星相人士在市场空地上卖艺谋生。这里成为德州最繁华的商业中心和娱乐场所。
市场中经营最多的是百货,先后有18家百货店开业,其中最早的庆华号,资金充足,货源丰富,经营大小百货及留声机、唱片、钟表等高档商品,1947年后经营袜子,于1953年停业。欣欣百货店,由李祝华于1937年创办,资金雄厚,品种齐全,陈列新颖,营业额居同行业之首,解放前夕停业。
此外还有振德成号、徐国祯小百货店、永昌号、孚隆号等等。百货门店虽多,但只有国华号、复兴永号两家于1954年成立联营店,后迁至南门外路西,参加合营。 1929年在中山市场开业、1950年迁至市场街营业的永昌号,也参加了合营,其他各家都先后停业。
市场里的小吃最受欢迎。特别是许珩包子铺、刘长春包子铺、吴永魁火烧铺和张振清果子铺,天不亮就忙活,一直到市场里的灯灭了。更有小规模的饭铺、茶馆等,在庙门外及庙内空场上自己搭建的房屋内营业,或者见缝插针摆小摊,使市场显得格外热闹。
中山市场由德县县政府直接管理,除市场内固定商号外,也管理流动艺人及摊贩的登记、批准事宜,所有职员及杂役的工资均从房租及其他市场收入中开支。
随着形势的发展,德州的商业中心逐渐向南门里、外大街及火车站附近迁移。中山市场日渐萧条。
1990年建设城隍庙市场
德州是1946年解放的,当时一些商人对政府政策不够了解,出现了抽逃资金的现象。如聚兴东布庄,该店有店员10余人,在青岛、天津都驻有专人负责进货,于解放后不久停业。而其他较大的店铺,如德聚昌布庄等,虽然一直在经营,但由于资金的短缺,规模越来越小,甚至停业,中山市场已无往日繁华。到1954年,市场内仅剩下一些手工业作坊和住户。
德州解放后,市政府将教育馆、青年俱乐部、文教局先后设于此地。1955年,经德州市工会、街道及住户三方协商,由工会付一部分搬迁费,所有住户、商户迁出中山市场,由工会将其改建为职工俱乐部,后翻修扩建为工人文化宫,大戏院改为电影院。
1960年在电影院东侧新建了一处“灯光球场”,是德州市最早的篮球场。后来古建筑先后被拆掉,仅剩下城隍庙的正殿。 1990年4月27日,城隍庙发生大火,正殿化为灰烬,只余几个石礅。
由于城隍庙的巨大影响力,1990年8月,在原城隍庙的路南边,建设了全市首家全封闭式工业品批发市场,起名城隍庙市场。由于生意太好了,后来还拆除德州市展览馆,进行了扩建。进而于2000年,建设了城隍庙南市场。
2015年3月6日城隍庙市场正式关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