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博物馆创新社会教育方式——小学生“探秘”汉墓考古现场

讲解员介绍出土的文物。 记者马乐摄

学生们体验使用洛阳铲。 高向阳摄

汉墓外观。记者马乐摄

考古是依据古人遗留下来的实物资料,来探索和研究人类社会来龙去脉的一门学科。 11月5日,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德州市博物馆、德州市实验小学联合开展馆校合作,依托当下德城区一处汉墓考古现场即时开展社会教育活动,让学生近距离观察历史遗迹和出土文物,了解新鲜、活态的考古现场与成果。

汉墓考古现场位于德城区新华街道,是今年5月份一楼盘在基建施工时被偶然发现的。经过初步勘察判断为东汉晚期多室砖墓,体量较大,形制复杂,在全省较为少见。出土随葬品有陶器、铜器等,墓门、墓室内有彩绘壁画,鱼纹、菱形纹、勾云纹等呈条带状分布。据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现场负责人赵芳超介绍,目前发掘工作已经基本结束,等待省里验收后,继续开展后续保护工作。

到达现场后,实验小学的40名学生在专家的带领下,有序参观、认真聆听讲解并积极参与互动。 5年级的学生聂子涵一直很喜欢历史和考古,了解了很多历史知识,他还专门拿了纸笔认真记录:“这次活动很有意义,既学到了知识又能参与实践,很多内容都是课堂上学不到的,我现在更加喜欢学习历史了。”“这种方式更直接、更鲜活,更容易引起孩子们的共鸣。”实验小学教师高向阳说。“此次活动是市博物馆创新思路,依托考古项目现场开展社会教育活动的一次尝试,在德州尚属首次,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新的学习体验。目的就是让孩子近距离接触文化遗产,接触历史文物,亲自触摸历史,收获知识和快乐的同时,激发学生探究历史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文物保护意识和综合实践能力。”市博物馆副馆长张嵘说。

□本报记者马乐屈大鹏本报通讯员宫凯王聪聪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